山高路遠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東西不是想學就能學會的,咱們教的僅是一些維修技巧和操作規範,對工坊生產幫助極大,但離精通製造又很遠,應該不會出現洩密問題。
說白了,一些基礎技術的普及、推廣,也是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然之舉,否則憑啥跟佛山那些老爺們競爭。
若是拼人力成本,或者壓榨手段,還是關門歇業算了。
由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才是咱們的致勝法寶。
林志剛的解釋顯然說服力不足,孟慶祥沉思良久,提出部分維修技術可向福瑞昌等親近商戶開放,至於後續其他商戶加入進來,應視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涉及到相關議題,管委會這邊會組織發展部、三亞市、工業部等相關人員充分討論,制定遊戲規則,然後再實施開放,或許更為妥帖。
另外,想要深入學習華興技術的人員,也要設立一定的門檻,譬如歸義民的身份等等。
說到這裡,孟慶祥建議由發展部牽頭,工業部、歸義堂、三亞市參加,組成一個三亞制鐵業推進工作小組,適當的時候,福瑞昌等商戶也可派人參加,進一步加快制鐵業的落地實施進度。
按照梁繼盛、孟慶祥的心裡預期,最遲到年底,位於三亞開發區的第一座制鐵工坊,無論如何也得開工了。
......
一行人從辦公區出來,信步來到廠區一帶,看著前方亂糟糟的場面,頓時有些懵圈,這就是咱們的現代工業區?
去哪兒看?看些啥?誰也沒個準譜。
像這種廠區,怕是連燕朝的工坊都比不上吧?
梁繼盛看向林志剛,讓他先給指點指點,找找方向,省得鬧出笑話來。
林志剛指著西面的小樹林,說那裡靠近榆林河,保留了部分樹木,算是一條隔離帶,避免將汙染帶到河裡去。
從樹林往東,直到山嶺一帶,樹木基本都被砍光了,所有地塊經過平整、夯實,分成大小不等的數個區域,用於未來的廠房建設。
那些還是空地的,屬於初始狀態,用圍牆攔起來的,算是中間狀態,正經的大型廠房,目前只有兩座,都在靠近山嶺那邊,主要用來放置咱們帶過來的各種現代機床、工器具等裝置。
現在看起來亂,是因為整個工業區還在建設過程中,等再過些時日,應該就能好很多,但要達到現代社會那種井然有序的樣子,基本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在工業區這邊,亂而有序才是常態。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