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讓項羽去打匈奴 (第1/5頁)
煎鹽疊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世民不能說不同意哪一個,他其實是同意的,只是覺得耗費太大,勞民傷財。
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對抗政策,在數百年間其實是發生過幾次變化的。隨著雙方勢力的強弱演變,逐漸逐漸總結出了一些技巧。
一味地硬碰硬是不行的,在中原王朝大一統的情況下,往往要耗費幾十萬兵力長途遠征,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可能窮兵黷武,動搖統治。
中原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嗎?不,是很麻煩,成本太高。
人家匈奴世代生活在草原上,隨水而居,放牧而生,人人都有馬,人人都是騎兵,秋天了就跑到邊境搶錢搶糧食,搶完就跑,一溜煙就回到了茫茫大草原。
而你想奔襲千里去草原追他,卻很不容易。
如果要打,更是傷筋動骨的事。
長城該修嗎?當然該修,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北方的趙國等地就有長城了,這不僅是一道屏障,也是關門打狗的關隘,大秦不過是把原有的長城連線起來,延長再加固。
匈奴不該防禦嗎?當然應該。總不能放任不管讓他們長驅直入,肆虐中原吧?
那移民戍邊呢?始皇派蒙恬收復河套平原後,在此地設立九原郡和四十四個縣,從大秦移民過去十幾萬,在原本草原民族放牧的地方生活,鞏固這個戰爭成果,達成實際上的統治。
南征百越也是差不多的政策。然而秦末的時候,徵百越的軍隊卻沒有回大秦支援,而是原地建立了百越國。三十萬秦軍,加二十萬百姓,在秦將趙佗的帶領下,美滋滋地在當地駐紮下來了,再也沒有回去。
“公子此言何意?”馮劫年輕,性烈如火,乾的又是御史大夫,有異議的時候往往第一個跳出來,給兩位丞相做出頭鳥。
他皺眉不解道:“此三策,都是陛下、丞相與百官商定後製定的國策,實施到今日,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我沒有質疑國策。”李世民笑吟吟道,“我只是在想,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儘量不要過於損耗民力。”
【魔鬼甲方:我沒有覺得這個方案不好,但是它能不能更好呢?】
【大秦現在有點外強中乾,軍隊都擱外邊,內部空虛得很】
【要不然也不能一個農民起義都能打到函谷關】
【南越那幾十萬大軍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再也沒回來】
【秦末都亂成一鍋粥了,項羽又那麼牛b,到處屠城,誰想去摻合這亂世?在犄角旮旯佔地為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