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成年族人離開了馬融的臥房,走到門外,還是難以接受如此突如其來的馬融的“臨終遺言”。
但是不管他們能不能接受,時間是不會停下的。
十一月底,一場大雪降下,大雪的第二日,袁樹和盧植正在給《孟子解詁》做最後的修訂的時候,雒陽那邊來了訊息。
以瀆職、抗旨不尊的罪名被下獄的前河南尹李膺在牢獄中供出了自己的“同案犯”,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些同案犯都是宦官子弟,或者是和宦官有關係的人。
宦官們擔心李膺失去理智亂咬一通,把他們也給咬了出來,讓桓帝知道了一些不能知道的事情,從而落得和過去的五侯一樣的下場,於是態度開始軟化,不再強硬的要求處死李膺等人。
與此同時,大司空竇融玄孫、桓帝竇皇后的父親、關西名士、城門校尉竇武為首的一系列同情“黨人”的官員也紛紛上書請求桓帝不要對這些“黨人”下死手,認為這有傷天和。
宦官這般的態度軟化,竇武為首的一批第三方官員同情,李膺等人的黨羽、同僚又全力奔走相救,桓帝面對著重重壓力,實在無法獨斷專行的下令把這些黨人全部殺死。
但他也不想就此認輸,不想那麼容易就放過這去挑戰他權力的“逆賊”,他還想掙扎一番。
於是雒陽的格局就那麼僵持住了。
沒有轉好,但也沒有繼續變壞,這場大的政治動盪似乎沒有了繼續發酵下去的可能性,一切,正在朝好的地方轉變。
袁樹得知這一切之後,知道第一次黨錮之禍差不多到這裡為止了。
桓帝劉志還是有點政治手腕的,第一次黨錮之禍並沒有波及太多人,也沒有傷及士人的根本,並未從根本上扭轉士人對東漢帝國的看法。
並且他的一些政治措施也有效的延緩了東漢帝國的崩潰,比如三互法的推行。
這對於東漢帝國來說,算是下坡路上的一次難得的急剎車。
可惜,踩住剎車的桓帝劉志沒有多少壽命了。
袁樹沒有再關注雒陽的事情,而是順勢面向一心會成員和馬氏弟子門生群體首次公開了自己所作的《孟子解詁》。
馬融也在非常合適的時機對外放出風聲,表示自己非常欣賞袁樹對《孟子》的解讀,等於以自己的名聲為袁樹公開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