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一心會 (第2/4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系列事件,使得袁樹的追隨者們脫離了書籍、進入到了現實世界,知曉了諸多現實世界的難處和生存的不易,也由此獲得了極強的精神滿足感和成就感。
他們瞭解到了現實世界的殘酷,但是更瞭解到了大家抱團在一起一致向上爭取所帶來的好的結果。
正向的情緒反饋使得助農會的成員們發自內心的認同致良知之學的正確性,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極大充盈,感覺和過去的所有時候都不一樣。
人有了追求,有了盼頭,有了希望,有了想要去做的事情,並且得到了正向回饋,他們的精神面貌明顯與其他沒有參加助農行動計程車子不一樣了。
他們的眼睛更亮,身姿更加挺拔,行走更快,聲音更加洪亮,底氣更足,逐漸與其他同門拉開了距離。
也由此,袁樹產生了改組助農會、對這一組織進行更進一步的架構的想法。
他想要使之成為一個實體,而非一個概念。
本來,袁樹是比較想透過致良知之學成立一個學派的,但是現實因素使得他難以操作。
雖然說當前階段已經有很多人跟隨袁樹學習致良知的學問,每當他講學的時候,總有很多人認真聽講,但是歸根結底,這門學問如同所有的古文經典一樣,並不能幫助大家做官。
從根本上來說,袁樹提出的致良知之學是脫胎自《孟子》這本書,而《孟子》在漢代被視作輔翼儒家經典的“傳”,而不是“經”,其地位和左氏春秋這一類的傳文一樣。
而更重要的是,《孟子》甚至沒有被認為是可以解經的傳文,目前來看,僅有受到黨錮牽連的名士趙岐一人有著作《孟子章句》用以解讀孟子,但袁樹也只是聽說,並未親眼看過這本書。
就算這本書已經問世,但是時間尚短,沒有有名大家進行品論,很難推廣,更遑論將其地位抬高。
所以在當前這一階段,並沒有依託《孟子》而形成的理論體系,沒有理論體系,就不能成為一個學派,一個學派,總要有“學”,然後才能有派。
目前整個東漢學術界,《孟子》被諸多學派當作是一本課外可以研讀的優秀的課外書,沒有專門研究《孟子》的學派。
致良知之學也是袁樹個人提出、並沒有名士大儒為其搖旗吶喊背書的一種新興學說。
所以袁樹和盧植商議過後,盧植認為,若是真的想要讓致良知之學在東漢學術界站穩腳跟生根發芽,首先要讓《孟子》站穩腳跟。
袁樹想要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