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荀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
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雲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
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而師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並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並一而不二,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
故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旦暮積謂之歲。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彼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繼事,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故人知謹注錯,慎習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縱性情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為君子則常安榮矣,為小人則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榮而惡危辱,故唯君子為能得其所好,小人則日徼其所惡。《詩》曰:"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此之謂也。
人論:志不免於曲私而冀人之以己為公也;行不免於汙漫而冀人之以己為修也;其愚陋溝瞀而冀人之以己為知也,是眾人也。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公、修而才,可謂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類,如是則可謂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眾人者,工農、商賈也。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人倫盡矣。
君子言有壇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言道德之求,不下於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於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二后王謂之不雅。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是君子之所以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