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5/8頁)
言朝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秒,林院士忽然說道:“我和澄明工程大學的謝春應是很好的朋友,十幾年了,可以說他的太陽能建模,百分之九十都是我幫他建立的。超算、數模,可以說是我的本行。但是你們的這項研究,列出的太陽能轉換技術模型,我是照著論文上的資料,也重現不出來。”
林院士從未質疑過任何一個參賽選手的資料,也從未要求任何一組實驗重現報告裡提到的模型。
此時,他卻言辭困惑直白的說道:“沈明洲,你能不能告訴我,這項技術到底能不能實驗應用,這個模型到底要什麼條件的程式演算法才能實現?”
國外為了論文特地開會,得出的結論是:理論研究,看看就行。
訊息在高階人群裡傳遞,不過是幾條聊天記錄的時間。
林勤忠看過論文,聯絡過謝春應。
這篇論文裡讓國際太陽能研究專家撓破頭的模型,同樣難住了一眾國內專家。
他幫謝春應完美重現過上百次的模型要求,現在居然有論文可以參考,都做不出來了!
電話連夜打給謝春應,只聽得他可惡的朋友在那端呵呵笑。
“你做不出來,我也做不出來,美國梅拉德、英國的希克斯都說,這是邵煉提出的未來理論,做不出來很正常。但是,這跟邵煉沒關係啊,我早幾個月就在中學實驗室見過了。”
“第一作者沈明洲,就能做出來。”
林勤忠不閒,很忙。
但是再忙,也想趕到傳說中沈明洲全力以赴參賽的現場,親眼見見第一作者。
現在,人見到了,答辯聽了。
理論他懂,圖表他看得清,然而最關鍵的程式演算法、應用實現的可能性,沈明洲和歐陽博藝統統沒提。
對其他普通學生,他的態度包容溫和。
對沈明洲,他的態度嚴肅急切。
林勤忠說:“我想看看這項技術的建模過程。”
沈明洲站在臺上,猶豫片刻。
模型建立的過程不難,可是會場提供的電腦效能,不足以支撐模型需要的運算。
於是,他說道:“建模過程很簡單,但是這裡沒有相應的程式軟體。”
拒絕得果斷,林勤忠有些失望。
然而,沈明洲繼續說:“我先給您看看這項太陽能技術的實際應用吧。”
林勤忠:!!!
一直襬放在沈明洲身邊的減震箱,匯聚了報告廳上百雙視線。
太陽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