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著貓的老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後將這些塑造形狀後的配料晾乾。
晾乾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溼度要也要嚴格控制,風大、陽光直曬、過分乾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
另外,溫度過高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經過晾曬後,墨就做成了。
陸子龍命人在工坊區建造了一個獨立的造紙車間。在車間中造在地面上用青磚搭建了一個長10米,寬3米,深1兩米的水池紙槽用來抄紙。
我國古代造紙多用麻,做成麻紙。麻有苧麻和大麻。苧麻是我國的特產,外國稱之為中國草。
大麻也是我國古老的麻種之一,俗稱“火麻”,外國稱之為漢麻。但是現在陸子龍沒苧麻和大麻,他只能製作草紙。
陸子龍帶領陸宣紙他們從“木製品加工隊”收集了大量的榆樹皮、柳樹皮,以及其他韌性較強的樹皮,又收集大量的蘆葦、烏拉草等,將這些收集到的原料進行切碎、晾曬處理;
接下來他對這些原料進行纖維的分離。
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鹼性物質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纖維原料分散成纖維狀,由於現在已經是深秋,自然漚浸速度太慢(這個過程至少需要100天以上)為了加快造紙速度,陸子龍直接採用了蒸煮法。
他將打碎的原料拌入燒鹼(陸子龍在製作肥皂的過程中已經制作出來了),放入鐵鍋中蒸煮,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樹或草的纖維被分離出來。
然後將這些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裡用力舂成泥面狀,為了增強紙張的韌性和對紙張漂白,在這些搗爛後的原料加入少量的魚皮膠,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
然後用細木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木簾上形成一層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木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接下來。陸子龍他們將撈過紙漿的木簾倒蓋在一塊平直的大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
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
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