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大老粗與小白臉 (第2/6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際上,它們的文化內涵要遠遠超過其字面意義。“大老粗”其實並非又老又粗,“小白臉”也不僅僅只是面板白嫩、面目姣好。準確地說,這兩個詞代表的乃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型別和文化傾向,其中既有傳統因素,又有時代特徵,既有地域色彩,又有政治緣由,很值得我們細細咀嚼一番。
一般說來,“大老粗”的本意,是指“粗俗而不文雅”的意思。所以它原本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彙,有時也被用來作謙詞。但實際上,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人們的自稱“大老粗”,早已從“謙虛”變成了“炫耀”。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自稱“大老粗”。有資格的,主要是戰爭年代和建國初期革命隊伍中的男性成員。他們或者有根紅苗正的出身,或者有久經考驗的履歷,或者有當家做主的豪氣,因此有資格把一個原本帶有貶義的詞改造為褒義,而一個不具備上述資格的人,比方說,一個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又從未參加過革命鬥爭,如果也來自稱“大老粗”,則顯然是“自不量力”,只會引起人們的鬨笑。
革命隊伍中為什麼有人要自稱“大老粗”呢?從最表層的原因看,顯然因為這支隊伍的主要成分,是工人農民和革命軍人。工農兵在舊社會,是曾經被所謂“上流社會”視為“大老粗”的。在舊社會,工農兵是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並因為受剝削受壓迫而失去獲得文化知識的機會。在這時,“上流社會”稱他們為“大老粗”,無疑帶有一種鄙視的意味。但是,現在社會天翻地覆了,被剝削被壓迫被鄙視的當家做了主人,而原先高高在上的則被“打翻在地”,這就很自然地會使“大老粗”一詞也同時“翻身”,由貶義而一變為褒義。當然,更重要的原因,也許還在於這一偉大的社會變革,主要不是靠書本知識和文化修養來實現的。相反,從清王朝、北洋軍閥到國民黨政權,舊營壘舊政權的“文化程度”也許較高,卻都不堪一擊。這就難免給人一種印象:過去那種評價體系看來並不正確,而當一個“大老粗”也並沒有什麼不好,甚至反倒更加光榮。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實際上,“大老粗”這個詞的盛行一時,表現出的乃是一種新的文化取向。
這種新文化取向無疑是針對舊文化的,而舊制度在革命前夕,表現出來的文化情調則正是一種柔弱、綿軟、香糯、甜膩的萎靡之風。這種風氣在中唐以後便已開始形成氣候,以後甚至成了一種不可救藥的文化氛圍。其間雖然有蒙滿兩個民族兩次鐵馬金戈的南下衝擊,卻仍不能挽狂瀾於既倒。反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