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又雙叒被懟了! (第1/3頁)
吃貨胖子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是《呂氏春秋》裡面記載的故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
子曰: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意思是子貢不收錢,以後將沒有人再去為魯國贖人了。因為子貢不缺錢,不代表其他人也不缺錢。
但由於有子貢這個先例,其他魯國人未必好意思收取國家補償和獎勵,如此一來,便沒有人再願意從國外贖回魯國人了。
而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主要是想說明,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
將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這道理,在場的諸位大佬,包括李二自然都懂,但卻不明白這與李忘憂說的有和關聯?
李忘憂指著江邊水車說道:“我如果不問楊明府索要耕牛,而是免費獻給朝堂,試問以後這天下,誰還願意去搞格物之學?研究經世致用之學?大家乾脆都等著別人來創造,然後拿去用就好了。這與子貢贖人有何不同?”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子路受牛看似失了小節,但卻能鼓勵人向善。我為了大唐的江山永固,問楊明府索要報酬,有什麼不對嗎?”
他這番話,倒是讓李二與長孫無忌等人有些不知如何反駁。
道理似乎沒錯,但有違於千百年來的皇權至上原則。
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便是李忘憂提出這兩個典故的意思。
李二不滿輕哼一句:“難道聖人問你索要這水車技術,你也要向他收取耕牛不成?”
“為何不可?”李忘憂奇道:“皇宮內採買物品,難道都不給錢的嗎?為何聖人要強取豪奪我家之物?”
“朝堂自然會有賞賜,如何叫搶?”李二怒道。
“為何要賞賜?這本來就是我應得的,為何變成朝堂賞賜於我?搶走我的東西,再施捨賞賜給我,這不是強盜嗎?”李忘憂眼珠子都快翻到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