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掌清波.QD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賁答應講和的速度,比魏國君臣們預料的還要快。
劉信的分析,完全正確:王賁不願意在大梁城拖得太久,急於儘快解決戰事。所以,願意與魏國“講和”。
歷史上,他的父親老將王翦,做了一件世界軍事史上的奇事:率領六十萬秦軍來攻打楚國,卻遲遲並不發起正式進攻,也不和楚軍交戰,只是讓自己計程車兵守在軍營內,好好吃,好好玩。
有人以為,王翦這是在玩什麼奇謀。
其實,王翦哪有什麼奇謀,純粹是迫於無奈:他統帥的六十萬大軍,是秦王臨時從全國徵調而來的,絕大多數都是新兵,有的昨天還是農民,今天就進了軍營。這樣的軍隊,怎麼敢與同樣是大國的楚國軍隊對抗?
更何況,秦軍才剛剛在楚軍面前吃了一個大敗仗,李信、蒙驁兩個猛將率領的三十萬大軍,被項燕打得狼狽而逃,幾乎全軍覆沒!
在這種情況下,王翦更不敢輕易出戰,只能死守著,等待著自己的兒子,能夠早點結束在魏國的戰事,對楚國形成新的威懾,一方面幫自己減輕壓力,一方面則迫使項燕擔心兩面受敵而急於求戰,露出破綻。
王賁也知道父親的苦處。而且,他還想建立更多的戰功。因此,大梁這邊的戰事,他確實不想再拖下去。
雙方談判的結果,是王賁答應了魏假的條件:讓大梁城內的居民,首先是老弱婦孺,離城逃生,秦軍不會屠城。
然後,魏假仍然肉袒牽羊,把大梁獻給秦軍。
那些反對投降的人,開始很不滿:這,不還是投降了嗎?
然而,劉信給出的解釋是:所謂投降,是徹底放棄自己的意志,一方完全屈服於另一方;而所謂講和,則是和敵人互相談條件,迫使敵人也作出讓步,雙方仍然是平等的。
之前,魏假無條件地放棄抵抗,任由秦軍宰割,那是完全的投降。
而現在,魏假以一座大梁城和自己當俘虜的代價,迫使秦軍答應釋放大梁百姓,換得魏國百姓的生存,這就是雙方互有妥協,因此不是投降,而是談判、講和。
如果,硬要說這還是投降,那麼,這只是魏假個人的投降,而不是魏國、特別是大梁人民的投降!
魏假作為一國之君,可以與秦軍講和,卻不能迫使所有的魏國人,都跟著他投降!
在大梁即將被河水淹沒的情形下,以魏假獻城的代價,換取秦軍不屠城、放大梁百姓一條生路,這其實已經是魏國能夠爭取到的最好條件了。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