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裳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青島口的天后宮,是與青島的民風民俗緊密結合的。
自雍正間,天后宮致祭開始形成,鰲山衛和浮山所的官員們於春、秋兩次前來祭奠,使這裡形成規模盛大的海灘廟會。從正月初一撞鐘祈福開始,廟會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夜。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祭財神、拜媽祖、聽大戲、扭秧歌、跑旱船、猜燈謎、吃糖葫蘆、觀猴戲。青島人大年逛廟會,歡天喜地迎接新春的到來,是沿襲了幾百年的習俗。
德佔青島後,膠澳總督府對青島進行城市統一規劃。前海沿一帶被劃為歐人居住區,而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天后宮,成為統一規劃城市建設的障礙。
德國人下令拆除或遷移,這個無理的要求,引發了青島商民的強烈不滿。胡存約與傅炳昭等中國商人代表,力爭不止。
雙方一時劍拔弩張。
自山東巡撫周馥訪問青島之後,中德關係變得十分微妙。膠澳總督特魯泊,於次年前往濟南進行了回訪,雙方建立了十分友好的交往。在經濟上,中國則自開商埠,以爭利權,顯現出山東內地與膠澳租借地抗衡的態勢。洋商洋行與青島華商彼此依存,在合作之外,競爭也非常激烈。加上日本人、義和團、革命黨,膠澳租借地的內部關係顯得極為複雜。
德國總督回國述職,送行宴會上中國商人代表仍不放棄,他們向總督陳清利害,“天后聖母是中國人的信仰,天后宮是青島人的根。一旦該廟廢毀,恐影響青島商業。”總督覺得天后宮異地遷移的提議沒有奏效,擔心眾怒難犯,再生事端。他不得不溫語宣慰,稱回國向德皇威廉二世稟奏後再定。
臨行前,德國總督在德國人另行舉辦的告別晚宴上,對洋商洋行的經理大班們強調,青島的繁榮離不開本地華商的積極參與,雖然德國人在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貿易經驗,但只有本土商人配合,才能與山東內地建立密切的貿易往來。他端著酒杯,說:“青島商業環境穩定,華商經營積極發展,是完全符合德國商人的在華利益的。”
這種微妙的變化,也體現在青島發行的報紙上。
丁永一如期購買青島發行的每一份報紙。他發現,有的報頭開始使用“大清光緒”和“大德公曆”兩種年號名稱,同時也加印了交叉放置的大清三角龍旗和德國的三色旗。原來《膠州報》被清政府收買,山東巡撫周馥派候補道朱鍾琪主持報社事務。每次報紙拿回家,祖孫二人分閱,丁國毓總是先搶去各國新聞專欄,上面轉載的都是《文匯報》、《字林報》等國內大報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