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的小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個內部的生存區。其實這種東西的能源獲取平分到面積上之後並沒有什麼優勢,但是最大的優勢在於極為廣闊的可居住面積,半徑達到一億公里的球體面積,都是可居住的,而且具備常規引力,只需要讓這個裝置自轉,再配合兩極的部分重力協調裝置就能做到恆定引力環境,形成超大範圍的可居住區。這麼一個球形建築,內部可居住的人口加一塊可能比整個聯盟或者帝國都多一些,這是剩下的幾名科研人員根據面積估算的人口數量。
但是這樣的星系絕不可能有太多,所以周圍的其他星系就成了最好的切入點,既然這東西防禦力強到變態,那就規避過去好了。只要能看到恆星光芒的,都不是被完全遮擋住了的那種,偵察任務的話向著那些地方飛去就可以了。對於躍遷引擎的干擾,在離開球型建築一定距離之後就逐漸減弱了,所以航行並不存在什麼問題。
“為什麼我們不分頭行動,這樣遇到探測器的機率會更高,另外我們也攜帶了一定量的通訊衛星,完全可以自己建立一個小型的通訊網路。”文海思考了一下,然後開始發言“對方的船隻有不少具備跳躍引擎,但是我們的躍遷引擎在機動力上並沒有削弱太多,即使分開來走我們也可以實行狼群戰術,只要發現目標的話。另外我覺得我們還是將目標定在對方的工業船隻上比較好,從基礎上對其進行打擊。雖然不直接削弱對方戰鬥力,但哪怕是讓對方增加護航船隻都是對他們的一種兵力分散。”
文海的提議從出發點上沒有錯,要想打擊一個文明,必須從根基上著手。而支援一個文明的根基,包括人口、文化、生產能力、研發能力。至於軍隊,那只是衍生產物,如果這四條當中消滅了任何一個,那麼這個文明肯定完蛋。
就現在而言,文化和研發能力是最難打擊的,前者雙方的種族隔離較大不存在文化侵略的可能也沒那個時間來弄,後者眾人可都不知道對方的技術研發基地在哪,根本沒機會進行打擊。
至於人口,附近的星系當中肯定還有常規的星球,但是就現在而言並不好直接對星球進打擊,否則雙方一旦進入超限戰那可就麻煩了,相互之間拆星球看誰拆的快麼?就像文海這次能夠滲透過來一樣,對方也很快就能完成初步艦隊滲透工作,所以過不了多久各國家就要考慮如何解決內部流竄的小型艦隊問題了。所以這個開口絕對不能先開。
所以說剩下的能進行打擊的只有生產能力了,包括礦物開採以及加工製造,至於說剩下這點艦隊能夠打擊的,基本上只有太空運輸船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