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格物與養氣 醇厚與清冽——李雲詩歌品讀李 犁
李雲的詩歌像一盤豐盛的珍饈,不但好吃,且有營養。前者是說他的詩貼近人心,能勾起閱讀興致;後者是說他的詩有筋骨、有嚼頭,啟智開慧,有效有用。李雲的這些詩不是在書齋中苦思冥想硬憋出來的,而是他在大地上行走遇見看見,身體與客體撞擊後自動生成的,這就讓他的詩有了根,有了即時性和紀實性,有了親歷和鮮活。對讀者來說,這些詩就不虛無縹緲,不雲山霧罩,甚至因具體的可見可感,以及很可能因也遊歷過這些景與物而產生共鳴,從而變得親近和栩栩如生。但要把這些詩吃透、吃出味道來,卻又不那麼容易,因為這些詩不是在簡單地複製和謄寫自然,而是滲進了異於他人的體悟,以及偶現的細節和只契合了他自己的極其個人化的想象和直覺,讓讀者必須深刻探究,然後才能為他獨特的發現和靈奇的呈現而驚訝,像思維被誰掐了一下。
李雲把詩帶到了陌生地帶,也把思想深入到萬物的核心,並以此映照出人性深層的褶皺,詩從鼓譟的抒情過渡到深刻的沉思,向外散發變成了向內凝聚,蒸氣和液體沉澱成沉默但有著無限爆炸力的鐳,詩成了哲思和大道。這樣,詩從詠物過渡成格物。格物就是深入到萬物的核心,探究和找到萬物之道。古人格物致知,李雲格物致詩,再致思致志。但李雲格物,並非像王陽明格竹那樣苦身罰體,而是頓悟,靠的是靈感的電光石火,然後洞悉萬物的秘密通道,以及靈魂的幽暗和光焰。比如他在《大運之河》中,借靈性之光從各個角度來透析運河的魂魄,並照出運河的前世與今生,運河的功用和它後面隱藏的政治和命運,以及世事的滄桑和儘管逶迤但一直向前蠕動的事實和動力。這是典型的格物之詩,透過對所見之物的深入與剖析,再揉碎重塑,核心和喻義便被詩化和哲學化,這是詩之深、思之銳。
而李雲寫《在江興教堂外》則是白描,儘量客觀化地再現他所看見的人與物,詩的起落似乎變得輕鬆,詩人隱藏在事物的後面,一切讓事實說話,詩的指向開始變得模糊。但細究起來,梳理就是態度,在雜亂的事物中能弄清教堂是“小鎮一萬多信徒捐了六千萬元建的”,看門人“每個月三千元退休金要拿出三百給這裡”。而看門人不願說出自己的姓名,這恰恰說明小鎮的人是多麼虔誠,而且真。更說明在混亂的時候,人們多麼需要一種信仰來支撐不願坍塌的人心。但現實是這信仰有點盲目,不全被理解,甚至有時被褻玩。
有詩人看到的那些刻在喬木身軀上歪歪斜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