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德的希望 (第1/6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倔強而又孤傲的日耳曼人的典型性格,使他獲得過成功,也付出過高昂的代價。
當他與三名隨從人員踏過搖擺不定的浮橋,登上湘江西岸的碎石沙灘時,兩架義大利式的轟炸機揹著滴血的夕陽直直地向他們撲過來。他望了一眼,一臉嚴峻,沉穩地向著一棵千年老樟快步走去。
天空立即塞滿了駭人的怪嘯聲。幾乎就在同時,在百米外的界首村頭,拔地騰起了幾團煙火,接著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
他,李德,久歷戰場,對慘烈的搏鬥處之泰然。1919年的4月至5月間,為了保衛革命的巴伐利亞共和國,他英勇地戰鬥過。在他的故鄉——慕尼黑的街壘戰中,表現出臨危不懼的英雄本色。那時,有一隻被敵方炮彈炸碎的戰友的手,打在他臉上,他抹了一把黏稠的血,說了一句俏皮話:“同志別發火,我會指揮得更好一些!”那年,他才十九歲。
在長達兩個月的街壘戰中,他並不是一個赳赳武夫,也不是隻顧死拼硬打的魯莽之人。在與政府軍力量過分懸殊的戰鬥中,他表現出超常的膽略和意志力量,被斯大林和米夫所重視。除對第三國際的方針路線無限忠貞和革命的堅定性外,實戰經驗與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優異成績,便是李德被共產國際選派到中國來的基本原因。
自古不以對錯成敗論英雄。為了政治原因,把犯錯誤的人搞倒批臭,是後來才有的事。可誰不犯錯誤呢?
如果李德的品格真像後人所說,除了粗暴、專橫、惡劣、不接受正確意見之外一無所長,那他這個二級顧問(真正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是在上海的曼弗裡德·斯特恩。他是奧托·布勞恩也就是李德的上級)在中央蘇區據有“太上皇”的權威是困難的。即使博古要把他推上去也是要掉下來的。因為軍革委主席朱德、紅軍總政委周恩來,還有彭德懷、林彪這些軍團長以及劉伯承、葉劍英等軍事家們,也絕不是俯首帖耳、不分是非、不顧革命利益而僅僅惟命是從的羔羊。
天邊很紅,把山嶽和森林映襯成黛色的剪影。
揹著陽光,又來了兩批敵機,在界首與渡口間俯衝、拉昇、再俯衝、再拉昇,輪番轟炸掃射,李德可以清晰地聽到炸彈剛剛開始脫鉤後的沙沙聲,隨著重力的迅速增大,沙沙聲變成了尖利的怒嘯,把死亡的恐怖尖錐似地刺進人們的心靈。整個大地發出火山爆發似的轟隆聲。
江上的浮橋顫抖著,搖搖欲折,橋上擁擠著不顧一切衝向西岸的灰色人群。佈滿沙灘的傷員在血染的塵埃中痛苦地扭曲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