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變通之法 (第2/4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退負責,所以他力爭毛澤東留在紅軍的指揮位置上無疑是真誠的,但是否被人理解或誤解,那就只有天知了。
毛澤東離開軍事指揮崗位。他的空虛和失落感是很自然的。
從少年到老年毛澤東都有一種尚武精神。他在1917年發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上的《體育之研究》,已經充分表達了這種精神:“國力恭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
到1929年的“戰地黃花分外香”再到1961年的《為女民兵題照》,“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他的尚武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他的至理名言。
1917年(毛二十四歲),毛澤東還是湖南長沙公立第一師範四年級學生時,就做過軍事指揮的嘗試。
那時,在護法戰爭中,段祺瑞為奪取湖南,於1917年9月派他的陸軍次長傅良佐為湖南督軍。傅到任後即委派北洋軍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為總司令,第二十師範師長為副總司令,向南軍發動進攻。南北兩軍在衡寶一線相持近月,雙方互有勝負。11月初,王、範二人企圖在混亂中取代傅良佐,傅倉促出走。此時北洋軍鬥志鬆懈,南軍乘勢北進,不斷取勝。11月16日,王、範退出長沙,北洋潰軍成群結隊四處姦淫擄掠,一時間長沙城秩序大亂。第一師範位於長沙南郊,靠近粵漢鐵路,為潰軍必經之路。校方準備動員全校師生往城東阿彌嶺躲避。擔任校友會總務的毛澤東卻挺身而出,他分析了潰軍只顧搶劫不願戰鬥的特點,提出依靠學生志願軍留校自衛的主張。
毛澤東組織學生志願軍日夜警衛,並作出嚴陣以待的模樣,使潰軍行至校前而不敢入內。當潰軍在師範南面猴子石一帶惶惶麇集,不知所趨時,毛澤東放棄了保守防禦,果決地組織出擊。以土槍、長矛、鞭炮,武裝起學生志願軍,並取得附近警察分所的支援,在暗夜裡突然向潰軍分進合圍。警察首先以長短武器打響,學生志願軍則吶喊助威,潰軍早已如驚弓之鳥,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失魂落魄中,被解除了武裝。
有人說:“毛澤東渾身是膽。”有人稱他為“毛奇將軍”。
葉捷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拿破崙、喬治·華盛頓等風雲英傑從《世界英傑傳》裡站出來,在他面前炫耀他們的奇功險勳。毛澤東寫道:“華盛頓經過八年苦戰,始獲勝利遂建國家”,表示出他對開國元勳的尊崇與嚮往。中國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也都是他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