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九品中正制 (第1/2頁)
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以下是關於九品中正制的詳細介紹:
1。產生背景:
察舉制的弊端:東漢後期,察舉製出現諸多問題,政治腐敗、貪賄盛行使得這一制度名存實亡,“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混亂局面頻繁出現,選拔用人標準形同虛設,選拔官員作弊腐敗盛行,加劇了黨爭形勢,造成了東漢末期的政治黑暗和軍閥割據局面,察舉制亟待改革。
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東漢末年察舉完全為地方士族所控制,為了避免地方操縱選舉,將選拔官吏的權力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建立新的選官制度勢在必行。
統治者與士族妥協的結果:東漢末年地方上逐漸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他們成為地方割據勢力所依靠的主要政治力量。曹丕在稱帝前夕,採納了士族陳群的建議,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2。主要內容:
設定中正:中央在地方上設定大小中正,州一級的為大中正,郡縣級的為小中正。州中正由中央任命,郡中正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薦,西晉時改為州中正推薦。中正官通常由品級較高、有威望的現任中央官員兼任。
確定資品: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三個方面評定士人的人才等級,寫出評語,並將其劃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為政府選官的依據。
按品授官:與資品相應,官品也被劃分為九等。士人獲得相應的等級後,便有了做官的資格,由政府根據其資品授予官職,一般資品與起家官的官品之間相差三至四品。此外,還有“三年一清定”,對人才品級在例行評定基礎上進行復評調整,以提高“鄉品”等級精確性。
3。發展演變:
曹魏初期:這一時期九品中正制還能堅持選賢任能的標準,並以“家世、德才”兩項綜合定品。
西晉時期:家世門第成為中正定品的主要依據。中正所評定的九品等級高低,與被評者所擔任官職的清濁、初始官職級別緊密相關。評級高的可擔任清官、升遷也比較快。
東晉時期:中正評定的九品逐漸歸為上品和下品兩類。即九品中的一品、二品為上品,為士族、貴胄;三品及三品以下為下品,是寒庶小人。上下品之間的界線,就是士族與寒門之間的分界線。
南朝時期:選任中正的條件發生變化,精通譜牒成為選任中正的重要標準之一。中正在選舉官員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