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王獻之 (第2/3頁)
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創新,形成新的書法流派“破體”。他吸收並發展了張芝的書法特點,完善“一筆書”,透過省合點畫折、力求簡便,使表達形式更為流暢貫通。
3.歷史影響:
王獻之的書法在當時就備受推崇,與父親王羲之並稱為“二王”,又與張芝、鍾繇並稱為“中國書法四賢”。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創立的“破體”形式不受行、隸、楷等書體的約束,為後世書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一方面,其書法形式在文人中盛行近一個世紀;另一方面,他對行草的變革也為後來狂草形式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為唐代摹本。以下是關於它的詳細介紹:
1.基本資訊:
尺寸:縱26.1厘米,橫26.9厘米。
內容:全文共2行15字,即“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2.創作背景:從帖中的語氣來看,應當是有人已服用過鴨頭丸,但感到效果不好,便寫信告知王獻之,王獻之親自服用後,證實了來信所述,便回信邀約友人聚會,屆時再行求教。魏晉時期風行歸隱,貴族子弟隱居山林,看重養生之道,坐而論道之時也常交流養生之術,這封信札便是王獻之服藥後的感受。
3.藝術特點:
氣脈貫通:有著“草聖”張芝一筆書的節奏感,在一次蘸墨之後,毫無遲滯地書寫數字,氣息不散。書寫時並非一味用同一輕重力度,而是有著明顯的輕重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手腕的力量加持形成,展現出氣脈貫通、有張有持、有緩有急、有蓄力有放縱、墨色有濃有淡、字型有行有草的狀態。
用墨巧妙: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墨色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展現出節奏起伏和氣韻的自然變化。
4.歷史傳承:
北宋時藏於內府,帖上有宋徽宗時劉貴妃所用“奉華堂印”和“德壽”二印,還有徽宗年號“宣和”印;南宋亦為內府所藏,帖後有宋高宗跋語,並有“紹興”“御書之寶”等印章。
元文宗時將此帖於天曆三年(1330年)正月十二日,敕賜柯九思侍書學士,元代著名學者虞集奉敕記。明代此帖再次流入內府,明後期流入民間,後歷經吳用卿等人之手流入清代。
《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的代表作,宋高宗趙構贊其“大令摛華,夐(xiòng)絕千古。遺蹤展玩,龍蟠鳳翥(zhù)”其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