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李杜 (第2/4頁)
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星,他的詩歌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反映了唐代的社會風貌和他個人的精神世界,對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以下是關於他的詳細介紹:
1。出身背景:
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的京兆杜氏家族,是士族出身。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名將、學者,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的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閒,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為他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
2。人生經歷:
年少漫遊: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杜甫開始外出遊歷,遊晉至郇瑕(今山西臨綺西南),後又漫遊吳越等地。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他從吳越返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未被錄取。之後他繼續遊歷齊趙等地,並在遊歷中結交了很多好友。
長安十年:天寶五年(746年),杜甫來到長安,開啟了長達十年的長安生活。這期間,他參加科舉考試因李林甫的“野無遺賢”之語而落榜,之後不斷寫詩投贈權貴以求推薦,但大多無果。在此期間,他目睹了唐朝的政治腐敗和社會黑暗,創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作品。
戰亂流離: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的生活變得顛沛流離。他曾被叛軍所俘,押送到長安,後逃出長安投奔唐肅宗,被授為左拾遺。但因房琯事件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之後他棄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草堂,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
晚年漂泊:離開成都後,杜甫沿長江漂泊,生活困苦,體弱多病。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前往嶽州的途中病逝,享年59歲。
3。詩歌成就:
眾體兼長:杜甫對各種詩體都能熟練運用並有所創新,古體詩、律詩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古體詩擺脫了六朝以來的俗套,樂府詩能自擬新題,反映社會生活和歷史事件,如《兵車行》《石壕吏》“三吏”“三別”等;他的律詩在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方面都非常精湛,如《登高》《蜀相》《春夜喜雨》等。
沉鬱頓挫的風格:“沉鬱頓挫”是杜甫詩歌的主要風格。“沉鬱”主要指感情深沉蒼涼,意境開闊壯大;“頓挫”指語言剛健,音調鏗鏘和章法多變。他的詩無論是寫生民疾苦,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深沉闊大,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力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