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陶弘景 (第2/3頁)
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版本混亂,內容有增減且存在“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等問題。同時新藥材知識不斷湧現,當時的本草著作眾多,但無統一標準,或年代欠遠,或內容散亂,臨床運用不便。於是陶弘景決定對當時的本草著作進行整理。
2。主要內容:
藥物分類:首創按藥物的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方法,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類。這種分類方式條理清晰,便於醫者學習和臨床應用,後來成為了中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不斷髮展完善。
諸病通用藥:創立“諸病通用藥”的分類方法,以病為綱,類列所用藥物,並註明藥性寒熱。比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己、秦艽、芎?等,治黃疸通用藥有茵陳、梔子、紫草等,這類似於當今的臨床用藥手冊,為臨床用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其他方面:對藥物的形態、行為、產地、採製、劑量、真偽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強調產地和採製方法與療效的密切關係;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規定了湯、酒、膏、丸等劑型的製作規範。
3。學術價值:
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增加了漢魏以來名醫的用藥經驗,載藥數量較《神農本草經》有了成倍的增長。
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和“諸病通用藥”,對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藥物學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
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為後世大型骨幹本草的編寫提供了範例。
4。流傳情況:原書已佚,現存有敦煌卷子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後世的本草學著作中見到。
總的來說,《本草經集註》是中國古代本草學的重要經典著作,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藥物學的知識體系,還為後世的醫藥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理論支援。
1。創作背景及內容:
《瘞鶴銘》的創作背景是一位隱士為一隻死去的鶴所作的紀念文字。原刻寫於江蘇鎮江焦山西麓崖壁上。其文為“瘞鶴銘並序。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關於書者和具體的創作年代一直存在爭議,但主流觀點認為其為南朝時期的作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