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疾風來,人生不言棄 (第1/6頁)
劉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一種孤獨是與志同道合的人定下目標,沒皮沒臉地往前衝,等到離光明不遠的時候,你扭頭一看,卻發現志同道合的人已經不見了。
誰也無法預計自己在何時會遇見怎樣的人。
經過多年的回憶,我發現,人與人擦肩時,往往會投來短暫且善意的眼光,你以為對方只是在淺顯地打量,但對方表達的卻是友善的“你好”。你伸出手,便能並肩行走。你錯過,便再無下文。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開始都很簡單,只是相識之後,才會隨著時間與相知而變得越來越複雜。
1999 年,我18 歲,從湖南的小城市郴州進入省會長沙讀大學。
從未接觸過同城之外的同學,也從來沒有認真使用普通話與人交流。
連起碼的問候,也只是在佯裝的自然中探索前行。那時的我是一個極其缺乏自信的人,唯唯諾諾的性格,最先生厭的人便是自己。
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同學交流,穿了軍訓的服裝便把帽簷壓得很低,儘量不與人目光對視,儘量避開所有迎來的注視。坐在床沿上,看各地的同學迅速地彼此熟絡、互相遞煙以及剛開始流行不久的互發檳榔。
香菸和檳榔遞到我這兒時,我很僵硬地搖頭,本來想說謝謝,也許是因為普通話使用不利落,也許是因為臉漲紅的原因,總之最後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因為害怕與人交流,居然就喜歡上了軍訓。站得筆直,任太陽拼命地照,彼此不需要找搭訕的理由,也不需要找如何繼續話題的轉折點,教官在一旁狠狠地盯著每一個人,誰說話就嚴懲誰,這樣的制度也正合我意。
湖南師範大學很大,正趕上我們那年擴招,新生特別多。師範大學的傳統是軍訓期間要編一本供所有新生閱讀的《軍訓特刊》,這個任務自然由我們文學院來完成。我還記得那是一本每週一期的特刊,上面是各個院系同學發表的軍訓感悟,不僅寫了名字,還寫了班次。特刊並不成規模,但對於中文系的我們來說卻是趨之若鶩。而它產生驅動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期的卷首語寫得很好,落款是李旭林,99 中文系。
99 中文系,和我們同一年級,同一系別。在大多數人什麼還沒弄明白的情況下,居然就有同學在為全校新生寫卷首語了。同學們爭搶著看特刊編委會的名單,“李旭林”三個字赫然印在副主編的位置上。
這個名字迅速就在新生中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