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見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千,蓋都尉久病不曾習練,多有荒廢,君既往之,帶些賓客曲部才好操練。”荀柔指點道。
原來如此,楊奉這下完全放心了,揣度著道,“白波軍舊為民匪,不習軍法,某雖為眾所推,卻常常難為,唯三百同鄉同族親友,相伴數年,不忍背離。”
荀柔如今也是老演員了,當即點點頭,嘆息道,“同鄉之情,死生契闊,令人唏噓。”
才留三百人,如此識時務,是值得他唏噓一回。
送走楊奉,再來徐榮。
這位出身幽州,曾跟隨董卓,又在董卓死後,立即選擇投降朝廷的打工人,已被他放置一年。
舊時涼州軍勢力實在太大,他不敢盡用,以免軍中力量失衡,徐榮晚一步回長安,又不曾有軍功在身,自然也就沒有位置。
不過這也是常事。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這句話,形容這時代不能武轉文的將領,也不算錯了。
如今兵卒成分逐漸複雜,涼州兵也逐漸分化,本土化,問題也就不存在。
而被擱置的徐榮,由於文化程度不高,果然不曾被長安公卿關注,仍然老老實實的窩著。
“若以君守函谷關,徐君當如何為?”
“某唯竭力以效,蹈死而已。”徐榮回答鏗鏘,眉目不動,唯眼中瞬間就有神光。
荀柔點點頭,“皇甫將軍年紀漸大,恐其有失,以君代之,函谷關之要,不必我多言,君必知之,君不負朝廷,朝廷必不負君。”
軍事上,他對徐榮這樣的名將,沒什麼能指點的。
“敢不效死。”
皇甫嵩年紀雖然大了,但在函谷關駐守二年,不曾有失,將之換下來,實為荀柔私心。
他倒不是不相信皇甫嵩對朝廷的忠心,與蓋勳等人相似,這位出身邊涼州得邊將,對名士……有點舔。
一向又與盧植與鄭泰交好,而盧植、鄭泰兩位董卓時期辭官離去的老大人,如今又來長安。
這些漢朝老臣,忠心不必置喙,人也不惡,絕非心懷異圖之輩,但忠心之下,做出的事情對否,卻讓人懷疑。
若他們以為天子乾坤獨斷,才是正確呢?又或他們被袁紹之類的人物說動,重定天下不必大動干戈呢?又又或者,他們懷疑他有權臣之嫌,有異心呢?
他們會做出什麼來?
荀柔逐漸體會到掌政者的多疑。
就當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了,在即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