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這是毛澤東的戰略戰術,但是,這不是他的發明,誰的發明?吳國人。
吳國人儘管不夠文明,但是他們很聰明。他們知道自己不是楚國人的對手,但是,他們知道該怎樣對付楚國人。
再回想國共內戰時期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各個擊破,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來自先軫,我們現在可以知道,毛澤東的戰略戰術都來源於《春秋》。
現在我們知道了,為什麼古人愛讀《春秋》。
【戰敗楚國】
吳國人與魯國人的交往比較頻繁,一來吳王壽夢對魯國的印象非常好,二來兩國之間的距離比較近,三來,魯國不是強國,吳國在與他們交往中心理上不會有負擔。
吳王壽夢十六年(前570年),也就是晉悼公三年,晉國又開始強大起來,在中原與楚國爭奪霸主。楚國令尹子重決定對吳國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以便讓吳國停止侵擾,從而讓楚國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晉國人。
春天,楚國人出兵了,子重親自掛帥,還專門挑選了擅長山地作戰的精兵。此前,吳楚雙方並沒有實質性的交手,而這一次,子重是下了決心要給吳國人一點顏色看看。
楚國大軍進入吳國境內,第一目標為鳩茲(今安徽蕪湖市東南)。楚國人的實力沒得說,一舉拿下鳩茲。隨後,楚軍進逼衡山(今安徽當塗縣橫山)。
吳軍主力並沒有出現,只有小股部隊在楚軍側翼騷擾。吳軍都是輕裝,再加上週圍地形不是山就是湖泊,吳國人來去如風。這麼說吧,就是抗楚游擊隊。而楚國人行動遲滯,感到應付起來非常費力。
“令尹,此地地形複雜,我們大軍行動不便,再加上雨季就要到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不如讓我率領小股精兵插入吳國腹地,掃平道路。”子重手下悍將鄧廖提了這麼個建議。
於是,子重給了鄧廖一百乘戰車、三千步卒,讓他率先出發。子重率領大軍就駐紮在衡山之外,等待訊息。
三天之後,訊息來了。不是一個訊息,是一群訊息,因為殘兵敗將逃回來一群。原來,楚軍在山水之間盤旋前進,道路十分艱難,不是高低不平就是泥濘不堪,不說走路,就是推車都把大家搞得筋疲力盡。等到大家累得半死的時候,吳國人殺到了。本來吳國人就是以逸待勞,再加上其兇狠程度遠遠超過楚國人,這仗還怎麼打?鄧廖被活捉,楚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不到三十乘戰車和三百名步兵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