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印度教育制度 (第1/5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宗教眾多的國家,以印度教為主,同時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的存在,將英語和印地語作為他們官方使用的語言。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印度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制度。
一、印度古代以宗教為主的教育
在古代的印度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始終是以印度教為主的宗教,整個社會的政治、生產方式、社會執行都是依靠宗教來進行的,因此也就必然會影響到教育的領域,在教育方面也迎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以及統治者的意願。
1、婆羅門教育
印度最早的有歷史記載的教育是在吠陀時代,主要的教材是《吠陀》,它被視為聚集了世間所有的智慧和知識的書籍,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離不開它。
當時的印度社會是按照種姓制度來進行等級劃分的,而只有婆羅門的人才擁有受教育的權力。所以為了保證婆羅門的純正,規定孩子的教育需要由各自的父母來承擔,並且由於《吠陀》一書用梵文寫成,在他們的心目中是很神聖的,不被允許抄寫,就只能口耳相傳,因此要將這一部經典學完,需要花費將近10年的時間,耗時耗力。這種家庭教育只負責教授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接受教授的人又不同,其所理解的《吠陀》也是不大相同的,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統一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當時宗教祭祀的需要,“學校”這種統一的教學機構應運而生。有吠陀學校、“圖洛司”學校、古儒學校、以及早期的高等教育,逐步增加了學科,完善了教育內容,尤其以塔克撒西拉大學校最為著名,吸引了印度無數學子。
2、佛教教育
佛教奉行“眾生平等”的思想,衝擊了婆羅門嚴格的等級制度,打破了只有婆羅門才能夠接受教育的專制局面,認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
佛教的主要活動場地是寺院,因此寺院也就成為了佛教子弟受教育的場所。能夠進入到這裡學習的人,必須要經過父母的允許,還要透過寺院的身體檢查,入學的人要剃頭,身著袈裟。他們的老師就是寺院裡的大和尚,主要教學內容是佛教經典和宗教哲學,教課方式也是口耳相傳,但這只是初級階段,到了學習的高階階段,就要開始議論和爭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使自己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得到昇華。學習到最後還會有一個“畢業考試”,合格的人被稱作比丘,可以自由選擇是留在寺院還是回家。此外,本著普度眾生的原則,佛教之人也會在家庭中誦讀佛教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