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三鹿野苑 (第2/5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徒步西行200多公里,來到鹿野苑,隨後就在這裡對父親淨飯王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講解佛法,向他們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5人頓悟後,立即披上了袈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侶。至此,這是佛、法、僧三寶初次齊聚的第一次說法,也是佛教寺廟的最初雛形,在佛教歷史上被稱為—初轉法輪。除此之外,佛陀在很多地方都有講法,記載比較清楚和停留較長的地方還有:王舍城(竹林精舍、靈鷲山),舍衛國(只園精舍),吠舍離等地。
初轉法輪後,在接下來的雨安居中,佛陀在鹿野苑的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 Vihara,又譯作牟拉甘陀庫底精舍、根本香室精舍等)傳道,僧團逐漸擴大到60餘人,後來佛陀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現在存有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遺址,在其不遠處有1931年復建的鹿野寺(Mulagandha Kuti Vihara),內有介紹佛陀生平的精美壁畫。
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更是達到了頂峰。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7世紀來到這裡,見證了鹿野苑當時的盛況。鹿野苑後來成為佛教正量部的一箇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發現了黑汝嘎與度母的古蹟,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
鹿野精舍遺址旁,有建於公元前2世紀修建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遺址。玄奘公元7世紀時看到,石柱高達70餘尺(約17米)。19世紀末期,考古發現了該石柱的頭部(長達2米多),雕有四面獅像,成為印度國徽圖案的來源。原件現儲存在鹿野苑博物館中。
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在鹿野苑修建了很多大型佛教建築,其標誌性建築為達麥塔(梵Dhāmekh stūpa,英Dhamekh Stupa,又音譯作:答枚克搭),又稱慈氏菩薩授記塔。按佛典所說,佛陀的轉世為婆羅門子慈氏,世稱彌勒菩薩,佛陀在達麥塔所處的位置向彌勒菩薩授記,彼於人壽八萬歲時,成等正覺,龍華三會說法,教化眾生。
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唯留下達麥塔殘部,高達39米,直徑達28米餘,成為鹿野苑的標誌,默默地見證著1600多年前的歷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19世紀末期,伴隨著考古發現大量佛教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