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1934年12月4日 越城嶺山中(上) (第1/4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h2>一 徐特立與毛澤東</h2>
徐特立和毛澤東坐在資水河邊。他們的談話像澄澈的資水,舒徐有致緩緩地向前流淌:“潤之,從撤離中央蘇區那天起,我就考慮這個問題了,博古同志熱情幹練,卻沒有實際經驗;恩來同志組織觀念強,溫良恭儉讓,事無鉅細過分繁忙。這樣,一切軍政大計全委託於不瞭解中國特點的李德……這種狀況潛在的危機使人擔憂……出於革命整體利益,你是責無旁貸的……”
毛澤東默然。他拾起手邊的一塊石子,投到河中,翻了個小小的水花。
徐特立無法測知毛澤東在想什麼,進一步說:“《商君書》有言,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不僅僅是權力問題,而是事關革命利益的大問題……”
“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毛澤東深深知道時機的重要,“時機不備,徒勞無益。”
“我倒覺得時機到了……”徐特立還不清楚毛澤東早在為時機的到來做準備,便進一步叮囑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是的,也許正是時候,司馬遷不是說嘛,‘天下無害災,雖有聖人,無所施其才;上下合同,雖有賢才,無所立其功。’審時度勢,困難很大。”毛澤東像是自語,他面對的是握有共產國際指示和中央權力的力量,以他離開領導崗位兩年之久的影響能否與之抗衡,的確沒有把握,必須謹慎從事,萬一再跌個跟頭,爬起來就更難了,“必須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法之利……”
“我想,致弊之因,你已經找到了。”
“只能說正在找,而且還要大家能夠接受。”毛澤東沉思良久,“徐老,你還記得,唐太宗在貞觀初年,就向侍臣們提出‘帝王創業,草創與守成孰難’的問題嗎?”
“當然記得,房玄齡和魏徵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房說創業難,魏說守成難,只是原話記不起來了。”
“其實,他們兩個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都有片面性。唐太宗說得很清楚:‘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當思與公等慎之。’他的看法是很全面的,而且是從實際情況出發的。我們目前,既是草創也是守成,所以兩者皆難!”
兩人一時無語。
徐特立仔細揣測毛澤東的用意,他知道毛澤東自青年時代就精讀深研《貞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