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何去何從 (第2/6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是,支部委員們認為這種分歧應該交給隊員大會來表決,聽聽大家的意見,集思廣益。
隊員大會是很容易召集的,二十幾個人,坐在向陽的林間空隙的草地上。萬世松首先報告了目前的處境和回蘇區去的意圖,而後介紹政委的想法,請大家討論、表決。
王振華在大家討論前,進行了長篇講話,他在部隊時就是一個立場堅決、善於總結、長於概括的政治工作者,如果不是這次被打散,渡過湘江之後,他很可能提升成營政委。
他向隊員們描繪了一幅追趕主力紅軍的生動的圖景。他用慷慨激昂的語言和熱烈的情緒鼓勵大家,他又述說了自己的血海深仇,他要求每一個革命者不要有任何畏懼,任何時候都要有一往無前的精神。他講,紅軍主力是大遠征,他們游擊隊要來個小遠征,他們將會在追趕主力紅軍中創造奇蹟。
可是,隊員們對王振華的立場堅定性和豪言壯語不感興趣,所有游擊隊員除了個別是湖南人以外都是江西蘇區人,無論感情上還是理智上,都傾向隊長的意見。他們認為回蘇區比去追趕紅軍主力更具希望,即使回蘇區比追紅軍冒一倍的風險,他們也還是願意回家鄉。正像在座談會上隊員所說:
“就是死,也比死在外鄉好。”他們有感於犧牲在戰地上和山野裡的戰友,思鄉之情在每個隊員心中猶如春風野火漫卷起來,已成燎原之勢。他們竟然喊出“殺回老家去”的口號。
作為游擊隊的政治委員,王振華比任何人都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付諸表決,他的提議被否定是必然的,但他用什麼辦法來改變這次表決呢?
他把一切怨懟都歸結在萬世松的提議上,“是他利用了群眾的思鄉之情達到個人的目的,這場反對我的決定的情緒是他煽動起來的!這是一個原則性的鬥爭,何去何從,跟著誰走,是關係到革命利益的大問題,這種情緒不正是畏避艱險的右傾情緒嗎?這不是失敗情緒的反映嗎?這不是在蘇區時被批判的右傾保命鬥爭的延續嗎?”王振華被自己的想象激怒了,“還有,這還關係到領導權的問題,他仗著自己是營長,就不把我這個比他低一級的指導員放在眼裡了!這是知識分子的劣根性,輕視工農群眾,這是知識分子的動搖性和軟弱性,遇到困難繞道走……”
王振華自豎靶子自己打,覺得自己的政治委員的尊嚴受了傷害。他說討論醞釀還不夠成熟,提議把表決推遲到第二天早晨。他想在一夜間與各小組長個別談話,挽回這種局勢,防患於未然。
萬世松同意推遲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