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 (第2/2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6,確實是火中取栗。
然而,中國贏了。
朝鮮戰爭中,中國志願軍先後入朝作戰的總兵力投入達到了190萬,總傷亡達到了39萬。與之相對比的,朝鮮人民軍投入總兵力只有13。7萬人。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把朝鮮給保了下來。
有個比喻很形象,「蘇聯人栽下了這顆蔥,美國人把它拔了出來,中國人又把它給栽了回去」。
中國在朝鮮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對新中國來說,朝鮮戰爭的意義之重大,堪稱立國之戰。
新中國成立後,本來就不多的家底都讓蔣介石運到了臺灣,真的是一窮二白。農業基礎相當落後,工業體系基本上沒有,這給新中國的經濟恢復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因此,新中國選擇了一邊倒的外交策略,全面倒向蘇聯,從蘇聯獲取經濟建設所必須的技術、裝置、資金。然而,由於蘇共和中共兩黨在歷史上有過很多不愉快,蘇聯對中共並不信任。能否徹底貫徹《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還是一個未知數。
朝鮮戰爭中國的積極參戰改變了這一切。
中國的參戰以及在朝鮮戰場的英勇表現,贏得了蘇聯人的極度尊重。蘇聯也透過朝鮮戰爭看到了中國倒向共產主義陣營的決心,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
因此從1952年起,雙方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很快進入實施階段。蘇聯透過向中國提供貸款、工業裝置、農業機械等,並派遣大批蘇聯專家來華,向中國人民教授技術,為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蘇聯幫助中國製訂和實施的。根據雙方的協議,到1959年止,蘇聯將援助中國共計141個工業專案。在1954年10月,應中國政府的要求,又追加了15個專案。「一五」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工業企業專案達到了156個。
這就是著名的「156項」。
156個工業專案基本涵蓋了一個國家所需要的工業體系,讓中國由一個農業國家一舉跨入工業國家之列。其覆蓋面之廣,幫扶程度之深,在全世界的歷史上,之前不曾有過,之後估計也不會有。
蘇聯二戰之後實際上也是大傷元氣。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蘇聯對援助新中國確實是不遺餘力,很多核心技術都大大方方白送。所以,不管中蘇之間有過什麼齟齬,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感激蘇聯。
從滿清末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