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政的均非公族。這些異姓貴族如果長期執政變成世襲,就形成卿族。卿族執政的制度,無妨叫“卿族制”。
魯國實行的是公族制。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魯國乃周公之後,遵守周禮,講究“親親”(重視血緣關係)和“尊尊”(維護等級制度)。其實這事與華夏或蠻夷什麼的沒有太大關係。比如在楚國,擔任令尹、司馬等要職的,就歷來是公子,只不過他們自己叫王子。
三桓,就是長期把持魯國政權的公族。到這次兵變,他們執政之久長達一個半世紀,歷經僖、文、宣、成、襄、昭六代。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魯國的國有資產逐漸地轉移到他們的名下,魯國的政治權力也逐漸地掌握在他們的手上。國君不被架空,才是怪事。
那麼,三桓又幹了些什麼?
初稅畝,作丘甲,作三軍,分公室。前三件在子產之前,後一件在子產之後。初稅畝就是初步實現稅畝制(按畝收稅),作丘甲就是普遍推行丘甲制(按丘徵兵)。這兩項都已經動到根本,因此堪稱重大改革。[27]
改革的具體內容已無從稽考,但在當時,稅畝制被看作與民爭利,丘甲制的制定則據說是為了防止齊國侵略。因此可以肯定,目的和結果都是富國強兵。[28]
問題在於,強盛起來的魯國,是誰的?
三桓的。
所以,到子產執政的十九年前,魯國作三軍。魯國原本有兩軍。現在變成三軍,並不是增加一軍,而是把原來歸公室所有、由魯君指揮的兩軍打散,重新組建編制。新組建的三軍,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各掌一軍。不足的兵乘,三桓用自己的私家軍隊來補充。這在表面上看來,是他們為邦國做了貢獻,但這三軍的編制權和指揮權,在三家手裡。因此,他們其實是把魯國的國軍,變成了自己的家軍,故《左傳》稱之為“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29]
二十五年後,也就是子產鑄刑鼎的前一年,三桓再次瓜分了公室。他們把魯國的國有資產分成四股,季孫氏得兩股,叔孫氏和孟孫氏各得一股,然後每家提成給國君,其實不過蠅頭小利。堂堂一國之君,幾乎變成叫花子。[30]
這真可謂欺人太甚,魯君也終於忍無可忍。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九月十一日,昭公率領親信和親兵進攻魯國執政季平子的府邸。季平子猝不及防,登上府中高臺向昭公喊話,請求昭公對自己開庭審判,昭公不同意;請求到自己的采邑閉門思過,昭公也不同意;請求帶少量親兵流亡國外,昭公還是不同意。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