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印度農業生產的需要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人們憑藉肉眼觀察天體,認識天體,在吠陀時代就已經注意到了日食和月食現象,並注意到除了太陽和月亮外,還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其他星宿,並將宇宙星體運動劃分了27宿,稱為“納沙特拉”。
公元1世紀以前,古印度人民就創立了陰陽曆,在《鷓鴣氏梵書》中記載著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
《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閏月,以調整歲差。但實際上,月亮執行一週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
印度天文學在曆法計算和宇宙理論上自具特色,但不重視對天體的實際觀測,因而忽視天文儀器的使用和製造。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僅有平板日晷和圭表等簡單儀器。直到十八世紀才由賈伊·辛格二世在德里等地建立了天文臺,置有十幾件巨型灰石或金屬結構的天文儀器。
1738年建成的簡塔曼塔天文臺,是印度天文裝置最全面、儲存最完好的古天文臺。共19部天文設施,每一臺儀器都是一座獨特的建築,有日晷、經緯儀、子午線儀,可預測月蝕,利用日照和投影推算時間和宇宙星體的位置等,展現了莫臥兒時代末期印度人對宇宙的認知以及探究天文學的能力。
二、重要人物及成就
(一)阿利耶毗陀及“日心說”
公元5-6世紀,笈多王朝時期,隨著希臘天文學的傳入,印度天文學蓬勃發展,出現了古印度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阿利耶毗陀,他開創了以數學為基礎的天文學研究,並將自己的研究心得寫成著作《阿利耶毗陀論》。
據說,阿利耶毗陀生於公元476年。當他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就被送到納蘭達大學學習天文學。他出版《阿利耶毗陀歷算書》時只有23歲。他十分謙遜地說自己只是編纂了從祖先那裡學到的知識。
在《阿利耶毗陀論》一書中,他闡明瞭日食與月食的形成原因,並準確預測了之後日食與月食發生的時間。他計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黃白道的升交點和降交點的運動,討論了日月五星的最遲點及其遲速運動,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阿利耶毗陀最令人驚歎的是提出了日心說,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