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袁樹尚且年少 (第3/8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官,五千人很快就能擴軍到三四萬人。
又因經常在這些地方徵兵,所以當地參軍者等於是半職業預備役,具備相當的戰鬥力。
這些人家中都有一定的財力,一旦打仗都能自備武器軍械甚至是糧食,朝廷一聲令下聚集起來打仗去,打完仗,直接遣散回家,不需要額外支出養兵的費用。
作為代價,征討物件就是這些東漢僱傭軍的“軍餉”。
打勝仗之後,可以屠城、殺戮、肆意劫掠,將攻破的城池摧毀殆盡也無所謂,人留不留也無所謂,反正都是些叛賊。
依靠這種方式,東漢帝國的武德雖然在不斷的衰落,但是那也是相對於東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來說的。
對於周邊一些小部落、小國家還有國內脆弱的起義者們,衰落中的東漢帝國依然是一個巨無霸。
袁樹就打算採取這種方式,用自己能夠提供的有限資源培養三百五十名軍事人才的種子,給予他們恩惠,把他們變成心向自己的私兵。
一旦有問題,一心會也能拉出一支像模像樣的軍隊來保護袁樹的安全。
不過簡單的一些訓練倒是可以解決,但是一些關係到軍隊真正威懾力的部分,想要訓練,還真是不方便。
比如這個時代的技術兵種——弓弩手和騎兵,沒有專門的教練和訓練條件,空口白牙想訓練弓弩手和騎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方面的知識壁壘不比今文學派構築的知識壁壘弱多少。
袁氏家族在政治上倒是三世三公十分牛逼,但是在軍事層面,袁氏本家還真沒有什麼建樹,家族幾代人都不是從軍出身,族人中也缺少從軍的,最多當個遊俠,沒人想過真的當兵玩命。
所以要說軍事上的一些關係,估計也只能算到門生故吏的群體當中了,三代祖宗當三公,總會辟召一些有軍事才能的人,最後在軍隊裡嶄露頭角的應該也不少。
比如未來的董卓就是三叔袁隗的故吏,照理來說也算是袁氏家族在軍事層面的人脈關係,也被袁隗充分利用,發揮了該有的作用,一度為袁氏執掌朝政立下大功。
只是袁隗太飄了,飄到最後,反讓董卓敲響了袁氏家族的喪鐘。
袁樹由此深刻的意識到了槍桿子這麼重要的東西不能掌握於外人之手,更不能過於相信所謂的門生故吏之間的關係。
人總是會變的,對吧,董太師?
袁樹認為,自己論筆桿子已經小有建樹,那麼接下來,就是要為槍桿子做一些工作。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