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偶爾軟弱也沒關係 (第4/8頁)
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信使只是一刀梟首,可能死前沒遇到多少痛苦;放出去打探訊息的哨兵兼任密探,他們被抓到後,都遭到了非人的對待。
陳標不知道,明朝中後期的密探和哨兵又叫“夜不收”。
“夜不收”被小說和影視劇描述為和在遼東與後金作戰的“特種兵”,真實情況沒有那麼“浪漫”。
朱元璋當初設立藩王,本意並不是想分裂國土。他設立了“八大塞王”,就是任用藩王當藩鎮將領。
和後世許多古代爭霸小說作者處理皇子的“絕頂好主意”一樣,八大塞王坐鎮邊境重鎮,朱元璋告訴他們,若想要擴張藩鎮國土,就去草原上擴充套件。
朱元璋的政策是,“我若徵你,不胡亂去,一程程築起城子來,慢慢的做”。朱元璋命令塞王所統領的軍隊與蒙古人一樣放牧養馬,擠奶吃肉。若沒了物資,就去劫掠蒙古人。
他不修長城,讓塞王從東北到西北沿著邊境駐紮,成為新的長城。以後蒙古人別想再南下劫掠中原,而是我們去劫掠他們。
只是塞王有兵權,皇權便不穩。塞王之一燕王朱棣登基之後,就立刻廢除塞王,將所有藩王內遷,進行“養朱”。
朱棣也知道這樣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他決定親自北伐,把蒙古全部打垮,驅趕到更遠的地方,一個人做完朱元璋制定的塞王們幾代人做的事。
等他做完了,他再考慮怎麼處置宗室——是遠遠的分封,還是乾脆別分封。
可惜,朱棣為大明徵伐了一輩子,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而後,太子朱高熾只登基一年便病逝;朱瞻基也英年早逝,只當了九年皇帝。他們都沒有時間和精力處理藩王的事。
再後來,就是造成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的某皇帝。
最初幾代皇帝沒有解決藩王的事,宗室問題積重難返,就沒人敢去解決了。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對草原民族由攻轉守,重新修築長城。
草原民族每年百人內小隊來劫掠的次數,最高峰時能上百。長城上點燃烽火,邊塞將領們就能及時支援,將這些小隊剿滅,以免引起更多的劫掠。
長城外和長城上打探劫掠小隊資訊,並點燃烽火的哨兵密探,就是“夜不收”。
這便是明朝任務最危險的“特種兵”、“偵察兵”。
現在並沒有“夜不收”的名稱,但已經有了做“夜不收”這支偵察兵工作的人。
這些偵察兵在遭到非人對待後,屍體懸掛在營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