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常有時候互為因果,都可能“有變”,因此千變萬化無法逆料。
無窮盡的因果網,一團亂絲,但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可以隱隱聽見許多弦外之音齊鳴,
覺得裡面有深度闊度,覺得實在,我想這就是西諺所謂thergoftruth——
“事實的金石聲”。庫恩認為有一種民間傳說大概有根據,因為聽上去“內臟感到對”
(“ternallyright”)。是內心的一種震盪的迴音,許多因素雖然不知
道,可以依稀覺得它們的存在。
既然一聽就聽得出是事實,為甚麼又說“真實比小說還要奇怪”,豈不自相矛盾?因為
我們不知道的內情太多,決定性的因素幾乎永遠是我們不知道的,所以事情每每出人意料之
外。即使是意中事,效果也往往意外。“不如意事常八九”,就連意外之喜,也不大有白日
夢的感覺,總稍微有點不以勁,錯了半個音符,刺耳,粗糙,咽不下。這意外性加上真實感
——也就是那錚然的“金石聲”——造成一種複雜的況味,很難分析而容易辨認。
從前愛看社會小說,與現在看紀錄體其實一樣,都是看點真人實事,不是文藝,口味簡
直從來沒變過。現在也仍舊喜歡看比較可靠的歷史小說,裡面偶爾有點生活細節是歷史傳記
裡沒有的,使人神往,觸控到另一個時代的質地。例如西方直到十八九世紀,僕人都不敲
門,在門上抓搔著,像貓狗要進來一樣。
普通人不比歷史人物有人左一本右一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寫他們,因而有立體的真實
性。尤其中下層階級以下,不論過去現在,都是大家知道得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即使
出身同一階級,熟悉情形的,等到寫起來也可能在懷舊的霧中迷失。所以奧斯卡·路易斯的
幾本暢銷書更覺可貴。路易斯也是社會人種學家,首創“貧民文化”(cultureof
poverty)這名詞,認為世代的貧窮造成許多特殊的心理與習俗,如只同居不結婚,
不積錢,愛買不必要的東西,如小擺設等。這下層文化不分國界,非洲有些部落社會除外。
他先研究墨西哥,有一本名著《五個家庭》,然後專寫五家之一:《桑協斯的子女》(“t
hechildrenofsanchez”),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