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
這似乎不可思議。
吃了敗仗,野心膨脹,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可惜曹操並不是只講道理的人。或者說,他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戰場上沒拿到的,得在官場上撈回來。當然,官場上步步高昇,得靠戰場上節節勝利。所以曹操又有了三次軍事行動,每次都在官場上另有收穫。
三次的收穫是:西征馬超、韓遂歸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南征孫權歸來,封為魏公,建立魏國;徵張魯歸來,由魏公晉升為魏王。
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極,禮節和儀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於是,代漢的呼聲高漲起來。
帶頭勸進的是陳群和夏侯惇(讀如敦)。陳群說,漢朝早已名存實亡,取而代之有何不可?夏侯惇則說,為民除害就是萬民之主,魏王稱帝何必猶豫?
曹操斷然拒絕。
他說: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1]
這話曹丕聽進去了。曹操去世幾個月後,他就逼漢獻帝禪位。只不過,他給曹操上的諡號是武帝。
那麼,曹操為什麼只稱王,不稱帝?
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漢恩,報答之心猶存;信誓旦旦,總不能自食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話。
曹操形象不好嗎?
可能。在《三國志》一書中,袁紹、劉表、周瑜、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卻隻字不提,可見不敢恭維。匈奴使節來朝,曹操讓崔琰做替身,也可見自慚形穢。東漢風氣以貌取人,曹操不能不有所顧忌。[2]
劉備和孫權也是障礙。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公然稱帝,這兩個人馬上就會跟著上來,“篡漢”的罪名卻得由他曹某來背。何況都稱帝,就沒有了“中央”,劉備和孫權也就從“地方”變成了“對方”,豈非便宜了他們?
因此,當孫權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上表稱臣極力勸進時,曹操便拿著孫權的信對大家說:這小子是要放肆地把老夫擱在爐子上烤呀![3]
但,封公,建國,稱王,一個不能少。
轉折點是封魏公。表面上看,從侯爵到公爵,不過是爵位高了一等。但,封侯只是賜爵,封公卻是建國,可以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廟。曹操封為魏公,就意味著他能名正言順地在魏郡建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