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侯治蜀 殊途同歸 (第3/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蜀人治蜀”,反倒必須在政治上控制,在經濟上平抑,以防益州計程車族和豪強尾大不掉。非如此,不能保證蜀漢政權不被顛覆。
不能“本土化”,就沒有必要“士族化”。
實際上跟曹操一樣,劉備和諸葛亮要建立的也是“法家寒族之政權”,只不過劉備更傾向於寒族,諸葛亮更傾向於法家。但,不走袁紹路線,是一樣的。
號稱宗室的劉備其實出身貧寒,劉備集團的早期核心成員也都不是名門望族出身,關羽對名流和士大夫更是不屑一顧。劉備和諸葛亮則表面上客氣,政治上警惕。一旦發現名士的言論和行為危害政權,他們都不會手軟。
所以,劉備殺張裕,諸葛亮殺彭羕,廢來敏,黜廖立。彭羕的罪名是煽動謀反,顛覆政權;廖立的罪名是誹謗先帝,詆譭群臣;來敏的罪名是亂群。張裕是蜀中名流,彭羕是益州名士,廖立是楚之良才,來敏是荊楚名族,可見劉備、諸葛亮只是打擊士族,與地域無關。[38]
這就跟曹操沒有兩樣。
事實上諸葛亮和曹操都是法家,他們要建設的也都是高效廉潔的政府、公正清明的社會。但,公正就不能偏袒士族,高效就不能只看出身,廉潔就不能容忍貪腐,清明就不能允許霸道。所有這些,都跟士族地主階級“壟斷仕途,控制輿論,成為豪強”的三大特徵格格不入,他們怎麼會擁護?更重要的是,以曹魏之強大,尚且不得不放棄努力;以蜀漢之弱小,又怎麼抗爭得了?
所以,蜀漢必定先亡。
現在可以得出結論: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與士族階級都有矛盾。鬥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正因為堅持,所以蜀漢先亡。正因為放棄,所以曹魏也亡。正因為妥協,所以孫吳尚能苟延殘喘,卻也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計程車族地主階級政權。
這就是“三國紀”。
那麼,我們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
[34]陳寅恪先生《崔浩與寇謙之》一文即將其稱之為“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
[35]孔融事見《後漢書·孔融傳》,荀彧事見前述。
[36]范文瀾先生即指出:“士族障礙著曹操代漢做皇帝,與其說是為了擁漢,毋寧說是向曹操交換做官特權。”見范文瀾《中國通史》。
[37]《三國志·先主傳》曾高度評價劉備入蜀以後的人事安排:董和、黃權、李嚴是劉璋的舊部,吳壹、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