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八識中的前五識,保羅眼、耳、鼻、舌、觸。
都是指能引起心理活動的感官刺激。
第六識,則是在前五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故稱之為‘意’。
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由前六識與外在物質溝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識。
第八識則是在前七識迴圈往復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習氣、習慣。
這些習氣、習慣潛藏在人們心靈深處,一刻不停不為人所察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與工作。
上述的說法,完全屬於有據可查,實實在在記載於一些佛教典籍和中醫中關於‘癔症’的描繪里。
這裡嘮叨兩句,中醫理論中沒有心理學一說,心理方面的頑疾,在醫古文中統稱為‘癔病’或者‘癔症’,泛指精神方面出現狀況。
而對於所謂第九感,八識之外全新的認知,則沒有相關古籍進行過記載。
即便在外祖父留下的那本最神秘的醫書裡,第九感的說法也並不明晰,而是採用了一種類似於‘自我迴圈論證’的奇葩解釋,對其進行闡述。
而且說得非常不清不楚。
實事求是地講,我對第九感的運用連皮毛都沒摸到,我只是對於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有一種自己的認識罷了。
不會運用,理解不上去,我只能勉強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概念。
在我想來,第九感便是在第八識基礎上,對那些潛移默化能影響一個人自身的習氣、習慣,反饋到外界之後,重新收集回來某些資訊,進而對自身行為、信念的一種自我修正…
哎,孃的,說得太複雜了。
舉個例子,電腦科學領域有一門學科叫機器學習。
簡單說就是人為設計一些公式或者演算法,透過採集大量資料,能夠不斷修正加權係數,進行公式自我調整或者演算法修訂,從而得到更符合實際情況的預測分析結果…
又比如,你是做糖的商家,憑藉自己的經驗做了一塊糖,然後自己吃了,卻發現味道太淡,於是便修改配方,重新做…
總而言之,六識九感這些東西,絕不是古武術或者基於西方體系的現代心理學領域所能涉及到的!
這時候,對付墨鏡男,我取短舍長,完全摒棄了自己的專長!
我在賭,雖然我也是一個半吊子中醫傳人,但,那傢伙說不定對中醫理論壓根沒有研究呢?
對吧,丫不可能是完人!
那對於我是短處的東西,對於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