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炸魚是個技術活 (第2/3頁)
雞蛋不炒番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拿著再說。”
吳子峰所謂的撈魚網,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編織尼龍網,然後繞在鐵圈一圈,再用大力馬的線纏一圈。
這時候基本大多數人家都會有這樣工具,用來撈浮萍,撈水花生的。撈上來後,用來餵雞餵鴨子都挺合適。
很快,吳子峰進了柴房把竹竿有三米多長的魚網子拿了出來。
一大四小到河灣壩水庫庫尾的時候,已經走了將近二十分鐘。
主要還是小路的雪融化比較慢,不太好走。
“四叔,你確定這壩下面的草垛子中間有魚麼?”
幾個小孩都不相信,水不到一米深的雜草垛子下面會有魚。
河灣壩水庫,前面說了的。
五三年的時候還是一條寬不過四五米的小河溝,只是龍潭河十多條支流中的一支。
到五七年大修水利建設的時候,南巖縣水利局來人在這邊搞了測量,不久之後在這壩基的位置修築了一條攔河大壩,把這條小河攔截了下來。
周邊本家都是低窪,沒有農田,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河灣壩水庫就形成了。
壩上面水面有將近四十多畝,有個閘門,在壩基中間。
堤壩不高,也就是將近兩米的高度,所以不算是個多大的工程。
壩基下面的小水潭,水潭再往下就是渠道,通龍潭江。
這個小水潭,就是吳子峰選擇帶孩子們炸魚的地方。
憑藉著記憶,這時候這這裡邊最不缺的就是魚蝦。
農村人這時候可看不上魚蝦,買都沒人買。
為什麼呢?
因為做魚蝦太費油了,油要是放少了味道腥,根本不好吃。
不說是魚蝦,像這時候的黃鱔泥鰍甚至是大甲魚,即便是逮到了也沒人要。
七八十年代那時候記事的人基本都有這樣的記憶,那時候這是農村的實情。
直到八十年代末,才慢慢的有人開始收黃鱔泥鰍,還有甲魚。
最開始,甲魚的收購價才六七毛,甚至四五毛也有人賣。
並不是沒人吃,而是吃的人多數都是在城市,而且還是大城市。
像廣海市,海島市那些發達點的地方,就很多人喜歡吃這些東西。
回到眼前……
“亞萍,來,四叔給你點著火!不要急,四叔讓你扔,你就把這個往那個草垛子下面的那塊扔過去就行!聽著沒?”
吳子峰朝前面一個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