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印度的“戰鬥民族”——錫克教 (第2/4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式竣工。這座寺廟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也是錫克教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象徵。
第十代上師戈賓德·辛格繼位後,對錫克教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廢除了上師制度,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的師徒關係模式,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錫克教的教義。同時,他還要求消除印度教的不同種姓差異,強調平等與團結。此外,他規定男性教徒一律以“辛格”(意為“獅子”)作為自己的姓氏,女性則以“考兒”(意為“公主”)作為姓氏。這種統一的姓氏規定加強了錫克教徒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此後的歷史程序中,錫克教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義體系。按照教條,凡是承認錫克教義、十位上師和《阿底格蘭特》的人,都可以被視為錫克教徒。這些教義涵蓋了信仰、道德規範等方面,為信徒提供了精神指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錫克教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徒加入其中。如今,錫克教已經成為世界宗教之一,其獨特的教義和文化傳統深受人們喜愛。而“金寺”也成為了錫克教徒們心中的聖地,每年都吸引著無數信徒前來朝拜。
自第六代師尊開始,一直延續至第十代師尊時期,錫克教逐步演變成為一個具有明顯軍事化特徵的宗教團體。他們以武力來反抗莫臥兒王朝的殘酷壓迫,為此成立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這支軍隊頻繁地與政府軍隊、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展開激烈的武裝衝突。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錫克教內部出現分裂,最終分化成了十二個不同的教派。直到十八世紀末葉,其中一個支派中湧現出了一位傑出的青年領袖——蘭季德·辛格。他憑藉卓越的領導才能,成功將四散的錫克人民重新團結起來。此外,蘭季德·辛格還選擇與英國人建立友好關係,而非敵對狀態。不過,當蘭季德·辛格逝世後,他的兒子們陷入權力鬥爭之中,英國人趁機派遣大軍入侵併佔領了旁遮普地區。自此以後,英國人正式開啟了對旁遮普地區的統治時代,而錫克教徒則開始積極參軍入伍,甚至一度佔據了英國駐印度軍隊總數的四分之一之多。
1919 年 4 月,在阿姆利則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400 餘名錫克人被英國當局殘忍殺害。這一悲劇引發了錫克人的憤怒和不滿,許多錫克教徒開始意識到他們不能再繼續受英國人的控制。於是,他們紛紛加入到聖雄甘地所領導的自由運動中去,用各種方式與英國人展開激烈的鬥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場鬥爭持續不斷,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