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印度宗教之二佛教 (第2/9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yamuni),「釋迦」是出身部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是聖人之意,而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又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指「已經覺悟的人」。佛陀原名為悉達多(巴利文:Siddhattha,梵文:Siddhartha),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被稱為悉達多·瞿曇(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傳統上認為「瞿曇」或「喬達摩」(Gautama)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但這應不是他的氏族姓氏,而是依照當時印度貴族的習慣,將《梨俱吠陀》讚歌作者的太古仙人 Gotama(仙人子孫稱為 Gautama),尊為氏族血統的傳承,所以釋迦才是族姓,悉達多是真正的名字。
1、出生與家族
悉達多為古印度釋迦族人,出生於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毘羅衛城,父親為淨飯王,自稱是仙人的後裔(Gautama 日種),為印度剎帝力(武士)階級,母親為摩耶夫人,在出生七日後母親即過世,由姨母瞿曇彌 (後出家為大愛道,音譯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成人。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過著優渥舒適的生活。先後娶了三個妃子為妻,第一是善覺王之女,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是摩奴陀羅妃,第三是瞿多彌妃,當中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
2、 大出離
29歲時的悉達多,面對在當時印度部族交相爭戰的環境下,釋迦族受到強勢部族逼迫的困境,思及人生不免於老、病、死的結局,深深感到生命的無奈與苦痛,進而尋覓出離之道。當兒子出生時,即取名為羅睺羅(意為障礙),意為障礙其離家尋覓出苦之道。不久之後,悉達多即於夜晚乘馬離家,開始遍訪各地名師的尋道生涯,此為悉達多一生的轉折點。
3、覓道及苦行
當時印度流傳的信仰與學說,主要是雅利安人的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本土的奧義書思想、沙門文化。婆羅門教為一神信仰,主張一切為梵神的生化,唯有神才能救贖,但救贖的物件只限於雅利安血統,並不包括印度本地土著,是一種狹隘的種族宗教。奧義書思潮下的苦行沙門,並不相信吠陀、梵書中記載的神祗及昇天信仰,而認為過去所做所為(稱為業),會決定今世的好壞,這是一種「宿業決定」,並且主張任何生命都有「永恆不變的神我」,會依「宿業」而輪迴轉世。苦行沙門的修行重於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