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印度宗教之五耆那教 (第1/5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耆那教(qí nà jiào),又稱耆教(英文寫法:Jaina ,意為聖人),是印度傳統宗教之一,創始人稱作大雄(筏馱摩那),其教徒的總數約400萬人。
一、耆那教的發展歷史
印度的耆那教歷史悠久,它產生於約公元前8世紀。耆那教的第24祖筏馱摩那(Vardhamana)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建立者。“耆那”(Jaina)意為“戰勝慾望的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實際上,正統耆那教只是把大雄當作一系列創始人中的最後一個,在耆那教的創立過程中,有23個已先於他。
大雄於公元前599年誕生在古印度距吠舍離(Vesali)45公里的貢得村,其父母屬剎帝利種姓,父親是貝拿勒斯一個小王國的君主。他家庭富裕,生活奢華。
大雄婚後生有一女,但他並不感到幸福,他父親死後,當他大約30歲時便立志出家苦行,尋找解脫不幸的宗教途徑。第一年他先後遊歷了許多地方,如庫馬羅等地,公元前568年來到那爛陀,途中艱難跋涉,衣服破爛不堪,從此裸體行乞。在那爛陀他偶然遇見了蒙克利·高夏勒,兩人結伴同行。在與高夏勒共同生活的5年中,他們曾多次被當作密探、盜賊而受到誣陷,後因兩人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鑣,大雄獨自來到了羅啥。他每年除四個月的雨季時需要居住在一個地方外,其餘時間都是到各地漫遊。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他苦行修煉,長達12年之久。當他苦修到13個年頭時,終於在吠耶婆達東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羅樹下覺悟成道,時年42歲。
大雄成道後,先後組織教團,宣傳教義,進行宗教改革活動,長達30多年,他於公元前527年死於巴瓦,終年72歲。他的主要活動地區是印度的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的西北部、北方邦的東部和奧里薩邦等地區。
耆那教最初的活動中心是恆河流域,公元前3世紀,由於摩揭陀地區12年連續發生災荒,於是耆那教開始由北南移,轉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區。
公元1世紀左右,它分裂為天衣派和白衣派,後來兩派又繼續分裂。白衣派主張男女一樣能獲得拯救,各種姓一律平等,否認裸體的必要性,主張僧侶穿白袍。允許出家人佔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許男女結婚生育等。這一派主要活動區域是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等地。天衣派較為保守,注重苦行,歧視婦女,禁止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