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印度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三特蕾莎修女 (第2/5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岡請求下,1948年,教皇庇護十二世終於給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群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於是特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
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莎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1952年8月收容院、垂死者收容院正式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按孟加拉丁語的意思,就是“靜心之家”。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臺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喂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
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艾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穌愛你,他在天上等你……
1959年,特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的垂死者收容院。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的頒獎詞是“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樑”。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獎臺。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臺下坐著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
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說戰區裡的婦女兒童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有辦法。”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立刻停火,當她把戰區裡的婦女兒童帶出後,兩邊又打起來了。這個訊息後來傳到了聯合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訊息讚歎道: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之前,聯合國曾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之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