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印度諾貝爾獎獲得者之四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第1/5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1995年8月21日),出生於印度旁遮普地區拉合爾,印度裔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生前是芝加哥大學莫頓·D·赫爾傑出服務榮休教授
錢德拉塞卡的研究方向包括恆星結構、白矮星、恆星動力學、輻射轉移、廣義相對論和黑洞,他以在恆星演化領域的工作而聞名,提出了“錢德拉塞卡極限”
一、人物經歷
1910年10月19日,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出生於英屬印度旁遮普地區拉合爾(今屬巴基斯坦),於1912年隨父母搬到北方邦首都勒克瑙生活,1918年,隨家人搬到馬德拉斯(今金奈)生活。12歲之前,他一直在家接受教育。
1922年至1925年,在馬德拉斯的印度高中(Hindu Higher School)就讀。1925年,完成高中學業並進入了馬德拉斯院長學院(Presidency College, Madras)就讀。父親希望他學習物理學並在將來成為一名公務員。但錢德拉塞卡在阿諾德·索末菲的影響下,立志要成為一名科學家。
1930年6月,完成本科學業,獲得物理學士學位。同年7月,憑藉印度政府的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深造,在拉爾夫·福勒指導下學習。期間,在丹麥哥本哈根理論物理學研究所進行了一年的研究,在尼爾斯·玻爾和馬克斯·玻恩的指導下工作。
1933年,獲得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同年10月成為三一學院院士。1936年,對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了短暫訪問,並獲得了該校的助理研究員職位。1937年1月,因白矮星的結構問題與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發生爭論,錢德拉塞卡離開劍橋大學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就職,在葉凱士天文臺擔任助理研究員。
1938年,擔任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後於1942年升為副教授,1944年升至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馬里蘭州阿伯丁試驗場的彈道研究實驗室(Ballistic Research Laboratory)工作,同時他拒絕了“曼哈頓計劃”的邀請。
1944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6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47年,被任命芝加哥大學理論天體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