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婆婆年老多病需要錢;二哥、三哥患精神病送醫治療需要錢;大嫂子患精神病,雙目失明,長期臥床不起,吃飯吃藥需要錢;侄女石玉上學讀書需要錢;自己的兒子每天嗷嗷待哺需要錢;家裡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需要錢……一家8口人要生活,僅靠家裡十幾畝責任田的收入,遠遠不能滿足趙福蘭家的現實需求。
開始時,家裡一旦遇到需要支出的事項時,趙福蘭還能用在南方打工時攢的一點錢將就對付著,但時間長了,趙福蘭擔心會有坐吃山空的時候。
家裡的困難好比一座又一座無法繞過的山,面對重重壓力,趙福蘭是這樣想的:與其這樣苦熬著還不如苦幹著,反正是個苦。若苦熬,到最後只能是苦上加苦;而苦幹雖同樣是苦,但多少還有點盼頭,說不定還能苦幹出一片新天地。最後,趙福蘭決定用苦幹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用苦幹去開闢一片新的天地。
農村有句俗話,叫作“窮不丟豬,富不丟書”。在如何苦幹上,趙福蘭決定透過養豬增加家裡的收入,改變家裡貧窮的面貌。於是趙福蘭便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丈夫石紅波聽。石紅波從深圳回到家裡後,一直也想要找一個增加家裡收入的專案,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既適合自己家裡的條件,又符合自己特長的專案,經妻子這麼一說,他頓時來了精神。
石紅波聽妻子趙福蘭把話講完後便說:“最近一段時間,我也一直在想怎樣去找點能賺錢的事做一做,也好為家裡增加一點收入。我在想如果我要是再出門去外地打工,又擔心你一個人在家裡對付不了這一大攤子事;若是推個車子去販賣農村土特產品,早出晚歸地做個小生意,我又沒有經驗。確切地講我也不是做這些事的料,搞不好不但賺不到,反而還有可能要虧本。”
石紅波看了看妻子趙福蘭,用讚許的語氣接著說道:“你這個想法很好,養豬投入少見效快,我從小跟家裡人學過,有一定基礎,我們把家裡的這個豬圈維修一下,就可以投入使用,也不需要過大的投資。這個專案好,這個專案好。”
趙福蘭夫妻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己認準了的事說幹就幹,從不優柔寡斷。這次他們一干就“玩”的是高難度動作。2009年春,趙福蘭籌集了一筆資金,一次性從外地養殖場購買了4頭能繁母豬。
由於他們缺乏能繁母豬的飼養經驗和技術,起初的效果並不好,但趙福蘭夫婦選擇了堅持,選擇了科學養殖。
趙福蘭的丈夫石紅波非常好學,經常鑽研自己在飼養方面遇到的問題。他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