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端納,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一個真正的“中國通”,因為他此時已經年逾六十,宋美齡與其私人相處甚洽而不引起疑忌。她視端納如兄長,親切地叫他“端”。在慶祝端納六十壽辰舉行的家宴上,宋美齡送給端納四句評語:
坦誠溫良,知識深廣。
謙然自守,不求顯揚。
端納性格溫和如水,為人淡泊,他曾自己宣稱:“我視名利如浮雲。”
在宋美齡看來,端納不僅和藹可親,而且坦直誠篤,可以與他推心置腹、把袂共語,視為投契的良朋益友。
端納是澳大利亞人,祖籍英格蘭(許多史料說他是英國人),1902年到香港,在《中國郵報》任職八年,升任為經理。1905年兼任《紐約捷報》駐港通訊員及《遠東》雜誌主筆,那年他才三十一歲。其間曾任兩廣總督張人俊的名譽顧問。辛亥革命後,曾一度任孫中山的私人顧問。1911年至1919年先後任上海《遠東時報》編輯、倫敦《泰晤士報》駐北京通訊員、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
他深邃的眼睛,無時不在審視神州時局的興衰更替,無時不在觀察華夏上空的風雲變幻。
英國,也需要他提供有關中國的戰略性見解。
他以記者的敏銳嗅覺,1915年最先發表了日本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原文。1920年起擔任北京政府顧問。1928年後任張學良的私人顧問,陪同張少帥遊歷了歐洲六國。後來,蔣介石和宋美齡把他從張學良手裡強行要了過來。
端納對蔣介石政權所存在的問題是直言不諱的。他曾指責宋美齡從不深入實際瞭解真實情況,他指責蔣介石對自己的國家所知甚微。
在他看來,蔣介石只熟悉軍閥,在對付軍閥和管理自己的軍隊方面也許是內行的。但他不知道中國的老百姓在想什麼。他完全依靠下屬向他彙報情況,自己呆在辦公室裡發號施令,這是很危險的。
端納還認為,毛澤東和農民生活在一起,瞭解他們的問題和願望,並相信農民的潛力,取得了農民的支援。
在端納看來,孫中山雖然是偉大的革命家,但他不瞭解軍閥,所以在依靠軍閥時,老吃軍閥的虧。蔣介石則不同,他熟悉軍閥並打敗他們,但不等於征服他們。這些各據一方的地方實力派,仍各自為政,獨霸一域,對蔣介石的中央政權陽奉陰違、明頂暗抗,伺機謀叛。蔣介石的不完全的統一,在某種程度上是虛假的。
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