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艱難的攝政之路 (第2/3頁)
千里草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點絆子看看。
這個人當然是魯惠公的三弟,公子彄。
公子彄,姓姬,氏魯,以彄為名,字子臧,死後得諡號為僖,且最早受封於臧邑,故後人稱臧僖伯。
臧邑其實是一個古老小國,即臧國,曾經是魯國的傳統附庸國。
由於國家實在太小,到這個時候,已經淪為魯國的城邑了。
公子彄早就看中了魯國其中一個小小附庸國費國,費國正是在郎地西南。
到後來,公子彄乾脆私自佔據了費國,將費國納為自己的封邑,所以後人又稱其為費伯。
讀春秋的史料有時確實很費勁,單單是同一個人,就往往得考證好幾個名字,這些名字又往往蘊含著一定的姓氏文化,我們必須要提到的。
公子彄很清楚,國君與邾國訂立盟約,那是要向鄰國展現和平外交政策,那老子就想辦法來破壞這個和平外交政策。
三月份訂立的盟約是伐?老子四月份便弄出點動靜來。
公子彄的動靜確實很大,但他不是去討伐哪個鄰國。
作為魯國上卿,公子彄私自調動了魯國軍隊,赴自己的封邑郎地築城。
所謂築城,就是修築城牆。
築城在春秋時期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工程建設,尤其是在邊境築城,一般意味著為戰爭作準備,會給鄰國造成巨大的壓力。
公子彄的意圖非常明顯,與國君就是要,對著幹。
而且,這一次,公子彄在沒有經過魯隱公這個攝政國君的同意下,居然私自調動了魯國軍隊,赴郎地築城。
這給魯國附庸國費國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一國之君,居然沒有軍隊的控制權,這個國君還算是一個象樣的國君嗎?
魯國國君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魯隱公非常生氣。
但他也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他必須要找到機會,徹底解決類似國君權力被架空的問題。
公子彄搞了一把動靜,但魯隱公卻貌似對這位叔叔非常客氣,沒有絲毫責難的意思,這讓公子彄非常得意。
魯隱公選擇了隱忍,因為他從一個諸侯國的內亂中,似乎得到了很多的經驗。
那個諸侯國,就是中原新貴鄭國。
公元前722年,鄭國國君鄭莊公在隱忍了整整二十多年後,終於將起兵作亂的兄弟公子段給滅了。
魯隱公看得很清楚,這位大周王朝卿士兼鄭國國君的鄭伯,居然隱忍了那麼長時間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