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業國,同時也極大的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而這種改變,並不是對每一個大明百姓都是有利的——至少不一定符合他們的短期利益。

因為來自大中華諸國和大明新領土(指漢地18省外的領土)的廉價農產品,正在不斷衝擊著大明漢地的小農經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二十二年,來自北美和澳洲的廉價農產品如潮水一般湧來,而大中華貿易自由化原則之下,大明朝廷又無法以關稅相抗衡。

結果就是漢地小農一輪又一輪的破產潮——破產之後的農民,要麼進入都市成為住在排屋區的貧民,要麼遠走海外成為大中華諸國的公民。而這些移居海外的原漢地農民用不了幾年就會將他們分配到的土地開墾成良田。然後就是又一輪低價農產品的浪潮撲向大明……這幾乎成了一個惡性迴圈的過程!

光是東華、南華、北華、西華四國的可耕地面積(不包括草場)高達250多萬平方公里,摺合成華畝有40多億畝。幾乎是漢地18省總耕地面積的3倍——這個時空漢地18省的耕地面積沒有歷史同期多,始終在12億畝上下,大批的坡地和梯田因為耕種成本過高而被放棄。

每一個移民都能在上述地區免費得到100畝土地!所以四華的家庭農場都是4、500畝連成一片的大農場,普遍使用馬耕和農牧結合的輪作法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之低,經營效率之高,是漢地的小農業根本無法想象的!

短短的二十多年間,漢地18省的農村就經歷了5次大規模的破產浪潮!大部分的中農、貧農之家都在這一輪輪的破產潮中傾家蕩產,甚至還有不少“百畝農場”的農場主都經受不住四華的“500畝農場”所生產的廉價農產品的衝擊而破產,帶著累累債務離開了農村。

漢地農村的人口,也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約28億急劇減少到了14億左右!而在離開農村的超過22億(考慮人口增長的因素)人口中,移居他國和新土地者大約有12億人,餘下的近1億人全都湧入了城鎮,也讓大明漢地的城鎮化(大明帝國的城鎮人口的標準是居住在城市或人口超過1000的城鎮,不直接從事農林漁牧業生產的人口)率從戰前的約32一舉突破了60以上!

這種超高速度的城鎮化,也給大明漢地的各大城市帶去了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的同時,也讓貧困在一段時間內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根據大明內閣內政部的統計,截止1899年6月,光是大明漢地18省的不到200座大中型城市當中,就居住著近18億人。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末世:從囤女神開始多子多福

末世:從囤女神開始多子多福

青椒洋芋絲
我叫許航,一名畢業於普通大學的本科生,拿著少得可憐的四千八工資,淪為了外賣小哥。那天,天空如被潑墨般陰暗,彷彿預示著一場災難的降臨。不知為何,一種神秘的疾病如瘟疫般在人群中蔓延,人們接二連三地被感染,變成了可怕的喪屍。那一刻,我如夢初醒,末世竟然真的降臨了!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在一次意外中,我如同鳳凰涅槃般覺醒了逆天系統,從此我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外賣員,搖
歷史 連載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