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聽領導的就錯了 (第5/14頁)
霧滿攔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革命力量,實在是應該大幹一場。
焦達峰想。
於是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家召開聯席會議,商量起事,幹掉滿清。卻不想這會議一開,兩家頓時打成了一團。
文學社和共進會,都是革命團體,有什麼理由要吵架呢?
正是因為大家都革命,所以才會吵,遇到不革命的,那就不客氣丟炸彈了。
會議討論中,文學社魁首蔣翊武認為:文學社雖然名為文學,實則扛槍拖炮,打架極兇,在新軍中的影響力無遠弗界,所以兩會兄弟,理應奉文學社為主。
共進會會首孫武則反駁說:共進會是同盟會的分支,雖然弱小,但於全國各省都有分舵,所以兩會應該由共進會為首。
為什麼兩家要爭這個為首呢?革命者連腦殼都別褲腰帶的了,性命不顧,還會在乎一個虛名嗎?
這是因為,文學社與共進會兩家,雖然革命目標相同,但成員組織完全不同。共進會盡多江湖士,文學社多是軍學界——共進會中人,多是江湖子弟,快意恩仇。而文學社中,則多是窮苦出身的大頭兵。彼此之間,相互瞧對方不順眼。
說到出身,共進會中多有豪門鉅富,孫武乃太平天國處州王永忠之孫,家資百萬,另有一個劉公,人稱大財主。還有一個劉英,也是名門之後。此外共進會人,多有海外留學之經歷,可謂見多識廣。
相比之下文學社就比較的悲慘,清一水苦大仇深的外貌。最典型的就是大魁首蔣翊武,長得土頭土腦,狀如田舍翁,就一標準的農民。而文學社人多半沒有出過國,讀的書也是古書,張嘴就是反清復明。讓共進會的孫武劉公等人瞧不在眼裡,譏諷他們說:文學社內容,我很茫然,看他們的簡章頗缺乏革命性。
共進會瞧不起文學社,文學社也瞧著對方怪異,所以雙方爭執不下。事情的麻煩就在於,在湖北,文學社有他們對未來政府的領導人選,共進會也有自己的對未來政府的領導人選,這其中的關鍵人物,不是兩會之首,而是共進會的大財主劉公。
因為劉公為起事贊助了一大筆錢,解決了這次起事的經費問題,所以被推舉為大都督。而同是共進會的劉英,贊助費用排第二名,因此被推舉為副都督。如果這兩人不樂意放棄到手的都督,雙方的聯合,也就無從談起。
【05.節外生枝大元帥】
公元1911年9月14日(農曆七月二十二),共進會與文學社的高層人士秘密聚集於武昌雄楚樓十號大財主劉公家裡,除文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