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祭》(《文史精華》2013年第3期)、紀彭《沒有證據,只有利害:宋教仁案究竟誰是兇手》(《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6期)等;書籍則有思公《晚清盡頭是民國》、金滿樓《退潮的革命:宋教仁的1913》、張曉波《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張耀傑《誰謀殺了宋教仁:政壇懸案背後的黨派之爭》等。這類文字的作者總體而言缺乏專業訓練,無論是對史實的把握還是對史料的鑑別使用,都存在很大問題,往往看似分析得頭頭是道,實則由於缺乏史料支撐,或不能準確解讀史料,難以得出有價值的認識。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這類作品的非學術性或通俗性,加之得益於網路傳播,其受眾遠多於第一、第二兩類文字。
實際上,業餘史學研究者並非完全不可能做出優秀成果,但前提是研究者應當充分佔有史料,並以嚴謹態度為之。從另一角度看,宋案探究的業餘作品之所以流行,說到底與專業學者對這一案件缺乏研究有關。因此,對宋案的研究,確已到了必須深刻反思與實實在在向前推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