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的橘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成為官府對民間絲織業進行控制和掠奪的主要方式。
滿清入關之後,清廷沿襲明制,設了江寧、杭州、蘇州三處織造署,因江寧織造多由皇帝親信的八旗人內務府大臣擔任。稱為“江寧織造部院”,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更受皇帝的信任,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所以權勢顯赫。在清朝,南京、蘇州、杭州地區的絲織業有著長期而優秀的傳統,當時僅江寧一處就擁有織機3萬多臺。男女工人5萬左右,依靠絲織業為生的居民達20多萬人,年產值達白銀1200萬兩。
江寧織造在太平軍攻克南京之後毀於戰火,大量的紡織人口流亡蘇杭,而蘇杭地區本就是四大絲綢古都之一,可以說受困於洋布衝擊下的紡織人口不下七十萬,傳統的手工絲織業已經到了必須另尋出路的地步了。
若是在後世,手工的絲織品那時非常時尚而且昂貴的。但在這個時代,打破手工業傳統的卻是成本和數量。在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出現後,歐洲靠著工業生產的力量,把紡織業帶入了全新的時代,機器代替手工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數量呈幾何級數上翻,而且質量有時候還優於手工紡織業。因此洋紗、洋布對蘇杭傳統紡織業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
上海開埠以來,蘇杭傳統紡織業已經沒落,就連富商大家都對舶來品趨之若鶩,一句話洋貨就是比土貨好。而太平軍攻下蘇杭後。廢除滿清的設卡厘金、關稅等內陸苛捐雜稅後,雖然極大的鼓舞了工商業流通,但也成為壓倒蘇杭傳統紡織業最後一根稻草,帶著時代變革陣痛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的爆發出來。
不過蘇杭鄉村手工業也有曾今輝煌的時候,在鴉片戰爭之前,因為手工土布的質量好,中國農村土布輸出到英國,數量仍超過英國輸入中國的洋布。同時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禁止民間穿用和仿造紡織精品,實行技術壟斷,又有阻礙技術普及的消極作用,以致有些紡織絕技常常失傳。加上蘇杭紡織手工業分佈的零散,難以形成合力對抗洋布,是以民間紡織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對於提出問題的陳田他看不到也想不到造成這些衝擊的種種原因,他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是外來的洋布導致他們生產的土布賣不出去,是新政減除了那些苛捐雜稅之後,導致洋布的價格進一步低廉,讓他們血本無歸的。
西王似乎沒有解釋的打算,他只是沉聲說道:“江寧、蘇杭的織戶在籍的有二十七萬餘戶,大多都集中在蘇杭等地,蘇州的蘇繡又是天下一絕,蘇州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