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戰國風雲(38) (第1/9頁)
洛娜21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大一小相攜而行,準備排隊出城。趙政是個體貼的孩子,一見兄長表情已經羞窘到了極點他便也不再多說,只是吃吃笑了兩聲。
這些遊客都來自於巴蜀之地,實際上多半是巴蜀各地士族的公子,是來交流學習的……不要懷疑,並非是人質,是真的來秦國學習的,不打引號的那種。
自李冰入蜀之後,出於修建水利的需要,秦蜀之間的聯絡漸多。但越來越多的聯絡也讓雙方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們對彼此都存在一定的誤解。
蜀郡人發現老秦人其實也不是那麼蠻不講理,秦國人發現蜀郡人也不是那麼的不開化。
秦蜀戰爭已經過去了五十餘年,對於先秦的人們來說這已經是一代甚至兩代人以前的故事了。加上這次秦國派來的最高長官十分靠譜,給蜀國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蜀國對於秦國的仇恨也自然被慢慢抹平了。
當然,李冰入蜀時帶來的秦國物資以及文化科學知識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這一變化。
但最重要的是——鹽。
四川雖位於內陸,但由於地質原因此地產鹽。然而從蜀地出現文明一直到現在已經有千餘年,幾乎所有的鹽礦都已經被發現並且被當地士族勢力把持,這些人壟斷了鹽業,並依此作威作福。
李冰一到蜀地便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此處明明產鹽卻鹽價奇貴,於是,他在當地四處奔走探查水利之餘亦是打探各方訊息,甚至起了從秦運鹽平抑物價的想法,但後來他打消了這一念頭。
入蜀的交透過於艱難,就算從秦國運鹽過來,單就價格來說未必比本土鹽更有優勢。
最重要的是,他發現蜀地對於“鹽”的開採和別的地方不同——蜀地的鹽是在地底下,因此他們的開採模式就是開鑿帶有鹽滷的地區的土層,然後將滷水引到地面經過水煮得鹽。
但蜀郡的勞動工具落後,加上蜀地的鹽實在太多,大部分的鹽礦在努力挖掘也不出滷水之後就便被放棄了。
當李冰第一次看到一處已經“廢”了的鹽礦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塊鹽場雖然說是已經被放棄,但是來往者還不少,他們到的時候恰是雨後。他親眼看到有不少蜀民挖地成坑,然後從中汲水。
嚮導解釋說這是因為土裡還有鹽,所以如果家裡頭情況比較困難買不起鹽的就可以透過壓榨泥土中的汁液得到鹽水,經過過濾後再熬幹就是鹽了。
當地人認為鹽藏在泥中,但李冰並不這麼認為,因為這裡的土地並未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