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戰國風雲(47) (第1/6頁)
洛娜21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稅務,乃一國之根本,也是一國之命脈,是支援一國之根基。
“稅務的每一個變動均是要千般小心萬般仔細,再謹慎也不為過。”呂小安嚴肅著小臉道,“比起岌岌可危傾覆只是時間問題的魏國,我秦國之稅以田產為根基,不給特定單一人群免稅,是以非常健康。”
“大秦國以農為本,農以水為基石,安此來便是因為蜀郡守李冰將灌江二期工程的規劃交上來了,工部已經造出了模型,特來請公子一觀。”
沒錯,跑題算什麼,呂小安就算跑題了老長時間,但想要回正題也是分分鐘的事情,呂安頗為矜持地將他此來的真正目的說出,立刻引來了他弟弟的一串星星眼。
灌江一期水利工程十分之漫長,其主要工程將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了破石上。玉壘山作為必須打破的一道口子難以攻克,即便李冰從長安借調了不少堅硬器具,俱難以破開堅硬的蜀石。
為此李冰拜訪當地諸多采石之人習得火焚水激之法,先放火燒石頭,然後在其溫度極高之時潑水急速降溫,如此方才使得工程沒有繼續拖延下去。
但即便如此,從動工到修造完成也花了李冰七年的時間,坦白說這個數字並不能讓人滿意,尤其在進展快速的水渠作為對比的情況下。
但李冰聰明就聰明在,除了修造水力工程之外,他還另外想了一個生錢的法子,沒錯就是開採井鹽。
秦國本身並不算是一個缺鹽的國家,但秦國人力資源珍貴,工商業薄弱,因此秦國本國的鹽業主要依賴進口。
而蜀郡井鹽的出現,使得秦國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甚至可以售賣給臨近國家賺取外匯。
最主要的是蜀郡的鹽質量非常之高,並不亞於海鹽。而巴蜀之地人工便宜,哪怕加上了運輸成本也要遠低於從齊國進口。
有了這層看得到的經濟利益在,秦國諸卿對於李冰才存有幾分容忍。
而且李冰比起同樣建造水利工程的鄭國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他是蜀國蜀郡的郡守,作為郡守,他對於當地水利工程的建造有更大的自由權。
因此秦國中央雖然有不少人對於蜀郡的工程建造有些看法,但此前呂不韋派人經過調查以後認定李冰的製造節奏是正確的,秦昭襄王更是信任這一位由他一手選拔而出的蜀郡太守,因而可保李冰的節奏不亂。
在一期工程完工兩年後的現在,李冰重新遞交了二期工程的申請書。
如今的都水監早就不是呂不韋剛剛建立時候的小部門了